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电机控制论文.

电机控制论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4 5:10:33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LM629控制程序的编写、模糊控制程序的编写、通讯程序的编写及调试。实验平台的自行设计,在调速系统软件设计中利用PID参数的模糊在线自整定,使其整定精度大于离线整定精度。

但到目前为止论文还有需待完善的地方:模糊规则的提取和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难免掺杂着一些主观思维,在调试过程中难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使得调试过程变得复杂和设计周期时间延长;本系统是采用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技术,对于PID参数的常规整定也带有很多主观思维。在实际工作情况下对象模型和工作环境经常是差异很大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学习与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种应用,对它的各种硬件接口与软件设计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

(2)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及其控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3)在调速系统上位机的开发中用到Visual Basic,因此对VB编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练的应用。

(4)本设计重点在于应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2研究展望

直流调速系统的控制方案层出不穷,并且控制效果也越来越好,有关模糊控

制在直流调速中的应用还有以下方案值得研究:

(1)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在直流传动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实用化研究。目前最具有工程应用前景、最能体现模糊控制优势的,是能够在线进行模糊模型辩识、在线根据模型变化进行控制规则和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算法,而如果能把这种辩识和控制算法简化到可在单片机内实现,则模糊控制和智能控制的应用将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2)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等自适应方法的研究。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结合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将其应用于直流传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还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复杂,计算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且结构和机理尚未完全揭示,而直流传动控制系统又对实时性和控制精度要求很高。但随着模糊神经网络理论的完善,以及模糊芯片和神经网络芯片的

第 9 页 共63 页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日趋成熟,这将成为直流传动系统控制的重要手段。

T.G.Habetler的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把无差拍方法应用于直接转矩控制首先是由美国人T.G.Habetler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在本次采样周期得到转矩的给定值与反馈值之差。

空间电压矢量的幅值和相位是任意的,可以通过相邻的两个基本的电压矢量合成而得。利用计算出来的空间电压矢量可以达到转矩和磁链无差拍的目的。

利用Habetler的无差拍方法,从理论上可以完全使磁链和转矩误差为零,从而消除转矩脉动,可以弥补传统DTC的Bang-Bang控制的不足,使电机可以运行于极低速下。另外,通过无差拍控制得到的空间电压矢量可以使开关频率相对于单一矢量大幅提高并且使之固定,这对于减少电压谐波和电机噪声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空间电压矢量作用时间可能会大于采样周期,这说明不能同时满足磁链和转矩无差拍控制。因此作者提出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否转矩满足无差拍,如果不满足再看是否磁链满足无差拍,如果还不满足就按照原有直接转矩控制矢量表来选取下一周期的单一电压矢量。因此按照

Habetler的无差拍方法最大的计算量有四个步骤,这将耗费很大的计算资源,不易实现,另外在整个计算过程中对电机参数的依赖性比较大,这将降低控制的鲁棒性。 转矩或磁链的预测控制方法

在T·G·Habetler的无差拍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中,由于计算量很大而不易实现,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简化的无差拍直接转

交流电机-韩国SPG交流电机全系列

矩控制,比较典型的是转矩跟踪预测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分析了低速转矩脉动的情况,得出转矩脉动锯齿不对称的结论。

第 10 页 共63 页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非零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对转矩变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可以使转矩上升或下降,而后者总是使转矩下降。另外,在不同的速度范围内二者对转矩作用产生的变化率也在变化。在转矩预测控制方法中,电压矢量在空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合成在两个单一电压矢量的中间,但是电压矢量不是作用整个采样周期,而是有一定的占空比,在一个采样周期中可以分为非零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如果使下一采样周期非零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共同作用产生的转矩变化等于本周期计算出来的转矩误差。 将消除转矩误差,达到转矩无差拍控制的目的。即使出现计算出来的电压矢量作用时间超出采样周期,也可以用满电压矢量来代替,因此是非常易于实现的,从实验结果来看,转矩脉动的锯齿基本上对称,说明转矩的脉动已经大为减少。上法认为磁链被准确控制或变化缓慢,而没有考虑磁链的无差拍控制,在文献中对磁链也进行了预测控制。 预测控制

在这种方法中,通过磁链的空间矢量和电压矢量关系可近似得到: 其中ΔΨS是在电压矢量作用下的磁链幅值改变量,θVΨ是二者的空间角度。设第k采样周期的磁链误差为ΔΨSO,那么根据公式(5),可以得到使第k+1周期磁链误差为零的矢量作用时间为。以转矩控制优先为原则,根据转矩预测控制计算出来的矢量作用时间和磁链预测控制计算出来的作用时间可以得到综合的矢量作用时间。考虑磁链的无差拍控制之后相对于单纯的转矩无差拍控制效果好,既消除了转矩脉动,又不会产生磁链畸变,并且计算量不会太大。除了上述的转矩无差拍控制方法,在文献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最后的电压矢量计算作用时间也基本相同,此处不详述。同Habetler的无差拍方法一样,预测方法也要用到比较多的电机参数,如果能在线实时辨识定子电阻和转子时间常数,将大大提高控制精度。 基于检测反电势的离散时间直接转矩控制

离散时间直接转矩控制使用离散时间的方法进行异步电机的控制在文献中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文献中,首次把这种方法使用于直接转矩控制,其基本方法如下:对由电机的基本电路模型得到的电压方程和磁链方程进行离散化如下:

a,b的定义对转矩方程也进行离散化,并把方程(7)代入其中,同时也把方程(7)代入到磁链的幅值平方表达式中去,利用离散的转矩方程和离散的磁链幅值平方式可以求解出下一周期的的空间电压矢量的增量ΔVSx和ΔVSy,代入以下方程可以得到转矩和磁链无差拍控制的电压矢量,并对其进行了限幅:

离散时间直接转矩控制可以通过差分方程,把k+1周期的所应达到的转矩和磁链递推出来,因此可以同时达到转矩和磁链的无差拍控制,从实现方式上是很适合于数字化控制的,另外这种方法主要基于定子侧进行控

第 11 页 共63 页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制,所需的电机参数只有定子电阻和电感,对电机参数变化的鲁棒性比较好,从实验结果来看,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是比较好的。但是在这种方法中,需要检测电机的相电压,这增加的系统硬件的复杂性,另外,计算量也比较大。

基于几何图形的无差拍控制

在文献中,对定子磁链方程、转子磁链方程以及由定、转子磁链表达的转矩方程进行离散化,之后把前两个方程带入到转矩方程中去。通过离散的转矩方程分析可以知道施加电压矢量可以使转矩误差为零,转矩变化到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与转子磁链矢量方向平行。采取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知道施加电压矢量可以使磁链误差为零,磁链变化到平面上的一个园上,这个园与与磁链园同心。于是利用直线和园的交点就可以得到使转矩和磁链无差拍控制的电压矢量,当然这个电压矢量受到逆变器所能输出的电压大小的限制。

把几何图形引入到无差拍的控制中来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可以得到最优的无差拍控制的电压矢量,同时也有助于理论上的分析。但是就如何把图形方式和数字化控制结合起来从实现方式上来说还是存在有一定的难度。

离散空间矢量调制(DSVM)方法

无差拍的直接转矩控制从理论上可以最大化地消除转矩和磁链的的误差,克服了Bang-Bang控制不精确性的弱点,但是需要比较大的计算量,并且这些计算都是与电机参数有关,容易引起计算上的误差。因此在文献中提出了既不需要多少计算,又能提高转矩和磁链控制精度的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在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方法中,通过对两电平逆变器输出的六个基本电压矢量中的相邻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进行有规律的合成,如图3是使用相邻的单一矢量2和单一矢量3以及零电压矢量合成出来的空间电压矢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其合成方法是把整个采样周期平均分为3段,每一段由非零电压矢量或零电压矢量组成,如空间电压矢量23Z是由矢量2和矢量3以及零电压矢量各作用1/3采样周期,可以采用5段式或7段式方式合成(文中没说明),利用这种有规律的合成方法一共可以合成出10个电压矢量。 细化的电压矢量可以对转矩和磁链进行更精确的控制,文献中对磁链使用了传统的2级滞环Bang-Bang控制,而考虑到转

第 12 页 共63 页

搜索更多关于: 电机控制论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LM629控制程序的编写、模糊控制程序的编写、通讯程序的编写及调试。实验平台的自行设计,在调速系统软件设计中利用PID参数的模糊在线自整定,使其整定精度大于离线整定精度。 但到目前为止论文还有需待完善的地方:模糊规则的提取和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难免掺杂着一些主观思维,在调试过程中难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使得调试过程变得复杂和设计周期时间延长;本系统是采用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技术,对于PID参数的常规整定也带有很多主观思维。在实际工作情况下对象模型和工作环境经常是差异很大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学习与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种应用,对它的各种硬件接口与软件设计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 (2)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及其控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