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2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第二十二届天原杯)复赛试题(解析).doc
2012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第二十二届天原杯)复赛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解: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是硅,观察选项,故选D.
2 解:A、反应①中的H2夺取FeTiO3中的氧被氧化成水,正确;
B、反应②中二氧化钛中钛元素化合价为+4价,生成物四氯化钛中钛元素化合价为+4价,钛元素的化合价不变,B错误;
C、反应③中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误;
D、反应②Cl2中的“Cl原子”得到电子成为氯离子,D正确; 故选AD
3解:A、酒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碳酸、酒石酸,两者都不是强酸,从而起到消耗胃酸的作用,此题考
察强酸置换弱酸的知识,故A正确.
B、对人体而言酒石酸不是营养品,故B错误;
C、Na+、Mg2+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Na+和Mg2+都不能与盐酸反应,则不能治疗胃酸过多,故C错误;
D、MgCO3、NaHCO3与胃酸作用生成CO2,在服药后有喝汽水的舒服感,与治疗胃酸过多的作用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4 解:A、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
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后就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所以A能实现,故A错;
B、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B能实现,故B错;
C、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故C不能实现,故C正确;
D、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D不能实现,故D正确. 故选CD
1 D 9 BD 2 AD 10 BC 3 A 11 A 4 CD 12 B 5 C 13 AB 6 D 14 C 7 A 15 D 8 B 第 1 页 共 8 页
5解:A、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所以可由2个硫酸脱掉1个水分子,得到H2S2O7,正确;
B、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3个硫原子,所以可由3个硫酸脱掉2个水分子,得到H2S3O10,所以对; C、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而由2个硫酸脱掉1水分子无法得到H2S3O10,所以错;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个硫原子,所以可由4个硫酸脱掉3个水分子,得到H2S4O13,所以对; 故选C
6 解;A、在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故A正确;
B、因为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该方法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正确; C、碳酸钠要转化生成氢氧化钠,可以使用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此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碳酸钙能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此反应是分解反应,生成的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反应是化合反应,故不涉及置换反应,故C正确;
D、在“反应、分离”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0=Ca(OH)2,Ca(OH)2+Na2C03=CaC03↓+2NaOH,所以分离CaC03和NaOH用过滤操作,故D错误. 故选D.
7解:A、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2CO3溶液的pH=11.6,所以CO2+H2O+2NaClO=Na2CO3+2HClO
不能成立,故A错误;
B、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HCO3溶液的pH=8.6,所以CO2+H2O+NaClO=NaHCO3+HClO能成立,故B正确; C、由表可知
NaCN
溶液的
pH=11.1>CH3COONa
溶液的
pH=8.8,所以
CH3COOH+NaCN=CH3COONa+HCN能成立,故C正确; D、由表可知
NaClO
溶液的
pH=10.3>CH3COONa
溶液的
pH=8.8,所以
NaClO+CH3COOH=HClO+CH3COONa能成立,故D正确. 故选:A.
8解:A、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开始时不会沉在烧杯底部,故A不正确;
B、气球充有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会沉在烧杯底部,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氧气的密度大,会使气球浮起,故B正确;
C、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会沉在烧杯底部,但二氧化碳的密度也比二氧化硫小,故气球不会浮起,故C不正确;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开始时不会沉在烧杯底部,故D不正确; 故选B.
第 2 页 共 8 页
9解:由题意可知:CuO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
水,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铁又能与生成的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统和硫酸亚铁.滤出不溶物后再往滤液里加入一枚铁钉,若铁钉无变化,上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和硫酸.所以: A、滤液中没有硫酸和硫酸铜,说明不溶物中一定有铜,故A正确;
B、滤液中没有硫酸和硫酸铜,说明不溶物中有铜,但铁是否反应完无法确定,所以铁可能含有也可能不含有,故B错误;
C、因为硫酸和铁参加了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故C正确;
D、向滤液中放一枚铁钉,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铁钉无变化,说明滤液中没有硫酸和硫酸铜,故D错. 故选BD.
10解: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可能含有氯离子、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第二份溶
液加入氯化钡溶液,得沉淀物6.27g,经足量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沉淀质量减少,说明加入氯化钡后产生两种沉淀,因此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为镁离子、钡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沉淀,因此溶液中一定不含镁离子和钡离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钾离子,因此一定含有阳离子K+.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离子. A.由上述分析可知,氯离子不一定有,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2.33g,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6.27g-2.33g=3.94g,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 设氯化钡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质量为x,
11解:过滤时,当液体由液体流出管进入漏斗且达到一定高度时(约1cm),形成液封,液体将停止进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漏斗内的液面下降,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液体继续进入漏斗,如此反复,能达到“自动过滤”的目的.所以“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滤纸边沿下方;上口应在待过滤液液面上;过滤的原理是:待
第 3 页 共 8 页
过滤的液体沿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当漏斗里的液面封住“空气导入管”的管口,空气停止进入烧瓶,液体停止流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当漏斗里的液面降到空气导入管的下口以下时,空气又进入烧瓶,液体又流入漏斗. 故选:A. 12
13解:解法一:因 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任意量都可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
FeO和Fe2O3可写成Fe2O3?FeO=Fe3O4形式即它们的分子个数的比应保持在1:1,即质量比为20:9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
所以FeO和Fe2O3的质量比为 9:20 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 21:8; 解法二:因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56:4×16=21:8,则Fe3O4任意量都可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 设FeO和Fe2O3的质量分别为x、y,
14
故C 15
第 4 页 共 8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