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生作文需要虚构
再次,要培养中学生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
虚构的作文不同于真人真事的作文那样直接,它要求语言表达需有一定的深度和表现力度。著名作家老舍认为:“文字写不通顺,没有法子写作品,因为诗、戏剧和小说都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字的通顺指的就是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果把语言表达的训练比做绘画上的工笔写生来讲就是:“一件事物,它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厚薄、色调、它处在一定的空间位置,描绘它的一刹那总是处在某个一定的时间。…‘若干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或排列、或先后、或为宾主、或为首尾、或为因果、或为条件,而其推移发展,又有一定的步骤和过程。”“把这些都写得一清二楚,就是写作上的工笔写生。”由此推知,语言表达的工夫要先从训练描写记叙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组织布局做起。
在这项工作的落实上,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了极好的榜样。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沙岸上去,让他们观察太阳怎样落到地平线下面去,以及水、田野、草地都被余辉涂成了什么颜色,教师帮助儿童找到恰当的词来表达思想,帮助他们造句。在一至四年级,学生每年写五六篇写生性质的作文。”训练的结果是:“由于我们从小就教给儿童去感觉词的美和芬芳的气息,所以他们都很爱写作文。在低年级一般都是在大自然中,在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的
时候写的。感觉到自然界的美,运用形象的说法来表达的话,就是让词的美像一条小溪一样流进儿童的心田。用词的手段来进行创作,这件事成为一种需要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就像人有一种听音乐的需要一样。儿童把他看到的。感觉到的,内心体验到的东西,写得更美更鲜明。”这里虽然说的是小学生,但道理同样是适用于中学生的,也就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和体验生活并进行相应的作文训练。
最后,要培养中学生持之以恒修改作文的能力 文章是改出来的,绝大多数文章的修改是写作的必经环节,极少有文章是一挥而就的。作文的修改是写作的实践过程,它如同人犯下的错误一样都得自己去改才能生效。虚构的作文尤应如此,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你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方向。作文的修改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逐词、逐句、逐段、逐篇,由少到多地训练起,持之以恒是最起码的心理准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