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矿山资料 - 图文
尾矿库地理位置
株梓洞尾矿库位于新化县古台山林场境内。地处矿区以南直距约1km(公路2.5km),距董家园(林场场部、矿本部)南东直距约0.6km(公路1km),距新化县炉观镇的云溪乡约10km,距新化县城直距28km,库区标高390m以上,属中高山区。有简易公路经矿本部、云溪、炉观与新(化)溆(浦)省道相连,至新化县城35km,距湘黔铁路炉观站20km。交通较为便利。
图2-1 尾矿库地理位置示意图
2.2 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该尾矿库地貌单元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地形坡度较陡,山坡坡度为25°~45°左右,地形切割中等。山顶呈次圆山脊,山坡形态一般呈直线形或凸形。山体为第四系覆盖,植被较为茂密,覆盖率达80%以上,多为灌木丛及杉树、松树等经济林木。
2、气候
库区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据冷水江市气象站1951~2000年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56.76mm,日最大降雨量202.5mm(1954年7月),多年平均降雨日为162.6天,年降水量为909.5~2125.4mm/a,平均1356.76mm/a,每年3~8月为多雨季节,平均降雨量占全年的70%。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56.76mm,多年平均日照数1476h,多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多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0.1℃(1971年7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6℃(1977年1月30日),变幅46.1℃。
3、水文
库区水系属于资江中游水系,库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主要经地表径流,通过主沟流到下游的河流,随季节变化较大。
库区地表水为初期坝下游溪沟,常年有水流,主要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
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潜水、基岩裂隙水、弱岩溶—裂隙承压水。其中上层滞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和冲洪积、残坡积粉质粘土上部的浮土中;潜水赋存于尾粘土、冲洪积、残坡积粉质粘土中;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层的风化裂隙中。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由高向低渗流,通过低谷向河流排泄。
2.3 库区地质概况
1、地质构造情况
库区从原自然地表到地下深部,因风化影响程度不同,岩性分层明显,岩性逐渐变硬,变密实。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质调查、钻探结果分析,库区无大的全新活动性断裂通过,喀斯特岩溶不发育,裂隙较发育。库区构造运动相对稳定。
2、地层岩性
根据现场地质踏勘、钻探揭露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库区主要地层由上至下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尾矿,第四系冲洪积坡残积土,震旦系下统江口组板岩、砂岩。现描述如下:
a)人工填土①(Q4ml):该层场地内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初期坝坝体,局部分
布于尾矿库周边表层。
初期坝为碾压堆石坝,坝体人工填土成份主要为板岩、砂岩角砾、碎石,经人工堆筑压实而成,堆筑质量较好,但岩质较差,有风化迹象。黄褐色—灰褐色,稍密—中密状态,湿、顶部稍湿、水下为饱和状态。
其它人工填土零星分布于堆积坝及库周边,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 b)尾粉砂②(Q4ml):灰黄色,局部青灰色,稍湿—湿,地下水位下为饱和,松散—稍密,夹尾粉质粘土薄层。该层分布于整个尾矿库堆积坝及沉积滩。
c)尾粉土③(Q4ml):灰黄色—青灰色,湿—饱和,稍密,夹尾粉质粘土、尾粉砂薄层。该层分布于整个尾矿库堆积坝及沉积滩。
d)尾粉质粘土(Q4ml):青灰色,呈流塑—软塑状态。该层主要以各夹层、薄层形式存在。
e)尾粘土④(Q4ml):青灰色,流塑状态。该层主要分布于尾矿库底部及库尾。 f)冲洪积砂卵石漂石⑤(Q4al+pl):颜色较杂,稍密状态,湿—饱和,颗粒大小不一,成份较复杂。该层分布于整个沟谷底部。
g)残积粉质粘土⑥(Qel):黄褐色,硬塑,含板岩、砂岩角砾约5%~10%。该层广泛分布于整个山体覆盖层。
h)强风化板岩⑦(Z1j):灰黄色—灰褐色,变余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多呈块状、碎块状,少量短柱状。
3、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湖南省新化县云峰金锑矿业公司株梓洞尾矿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下简称《勘察报告》),库区未见其它土洞、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4、人文地质环境
库区行政区划属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古台山林场。库区山坡植被为灌木及经济树木。库区下游为农田、饮用水源。库区下游有一条深的弯曲的董家溪山谷,下游约300m董家溪对面有约8户村民及少量农田。库区上游东、西和北岸100m范围内有居民点,民族为汉族,以耕地为主,劳动力较为缺乏,耕地面积有限,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农民比较贫穷。
库区未发现其它人工洞穴、人工矿洞等对场地稳定有影响或破坏的人为地质
作用。
2.4 尾矿库生产运行现状
目前,尾矿库基本按照设计建造运行,按尾矿库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由安全科负责尾矿库安全监督检查管理,选矿车间负责尾矿库的日常安全管理,配备2名金属矿山尾矿库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尾矿库的水域内,配备了1艘应急救援船。库尾岸边建立了值班室。2009年,在库前修建了一条连接古台山游家湾公路到尾矿库的长度约为0.4km的应急公路。自建造以来,该尾矿库运行基本正常,未曾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2006年安全现状评价结论为正常库,2010年安全现状评价结论为病库。尾矿库生产现状外貌见图2-2。
图2-2 尾矿库生产现状外貌图
2.4.1 尾矿库初期坝
初期坝现状为碾压透水堆石坝,坝顶标高约+414.0m,坝高约16.0m(以坝坡脚的标高算起,则约有20m)。坝顶宽约3.0m,坝轴线长约71.0m,内外坡比平均值约为1:1.75,外坡标高+406.0m处设置马道,宽1.5m。筑坝材料为就地取材的周边山体的板岩、砂岩,该坝填筑质量较好,但岩质较差,已有风化现象。
初期坝坝体现状外貌和初期坝下游干砌块石护坡分别见图2-3、图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