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会计继续教育答案自组题库(98分通过)
3. 多生产环节企业的产出量取决于瓶颈环节的最大产量。(√) 4. 有效产出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成本概念。(√) 5. 按照传统成本会计的计算结果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3)解读》
1. 累计折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流动资产、公共基础设施计提的累计折旧。(×) 2. 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现金计量,需要以资产等偿还的债务。(×)
3. 发生应付职工薪酬时,按照计算出的应付职工薪酬金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经费支出”科目。(×) 4. 公共基础设施应当在对其取得占有权利时确认。(√)
5. 行政单位借入、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
6.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7. 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设备安装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不能够增加固定资产、 公共基础设施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修缮、维护等。(×)
8. 行政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等需要通过存货核算。(×) 9. 政府储备物资应当在储备物资发出时确认。(×)
10. 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1.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3)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
12. 建筑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扣留质量保证金的,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金额,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等科目。(√)
13.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 14. 行政单位的会计记录必须且只能使用中文。(×)
15. 摊销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摊销金额进行系统分摊。(×)
16.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
17. 行政单位按照国家税法等有关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费,通过“应缴财政款”科目核错(×)
18. “应缴税费”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照税法等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行政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19. 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可归属于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20. 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使用的修理设备、工具器具、车辆等动产,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 21. 行政单位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2.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修缮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科目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账面余额后的净值)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确定。(×) 23. 财政应返还额度是指实行财务集中支付的行政单位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 24. 在建工程是指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 25.行政单位可以不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如何做好出纳》
1.现金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10天 (√)
2.一般存款账户可以支取现金,基本存款账户不能支取现金。(×) 3.转账支票上的日期必须大写。(√) 4.收到转账支票不能送存基本存款账户。(×)
5.月末和银行对账时发现,单位银行日记账有一笔代收款2000元,银行对账单上没有,那么银行余额调节表上,在银行对账单余额一边加上这笔款项。(√) 6.银行电汇不必支付手续费,是免费的。(×) 7.工资只能是银行代发,不能使用现金。( × ) 8.出纳工作是财会工作的起点和终点。(√)
9.付款单据经过付款流程,到出纳手里,审核无误后,由出纳向对方支付现金。(×) 10.出纳是只管理货币资金进和出的一项工作。(×)
《如何做好税务会计》
1.如果增值税月底结账需要缴纳税金,会计分录借方做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 ) 2.车船税根据其车辆所在部门不同在相应的科目中列支,如采购部门车辆产生的在采购成本列支。( × ) 3.税收是由政府主导的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等特征。( √ )
4.某公司租赁仓库发生火灾,库存商品价值7000万元,全部烧坏。税法明确规定此情况下该批货物进项税不能抵扣。( × )
5.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财务会计中的基本前提有些也适用于税务会计,如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 √ ) 6.税务会计只需要掌握一般的税法规定就足以满足工作需求了,没必要去研究一些特殊的规定。( × ) 7.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
8.在会计科目中,应交税费里,只有增值税存在三级科目。(√ )
附件: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财务报表的列报,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一)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三)现金流量表;
(四)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 (五)附注。
财务报表上述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以及年度财务报表和中期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还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
还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其他会计准则的特殊列报要求,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四条 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企业不应以附注披露代替确认和计量,不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也不能通过充分披露相关会计政策而纠正。
如果按照各项会计准则规定披露的信息不足以让报表使用者了解特定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企业还应当披露其他的必要信息。
第五条 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
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
评价结果表明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以及企业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第六条 企业如有近期获利经营的历史且有财务资源支持,则通常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是合理的。
企业正式决定或被迫在当期或将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的,则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事实、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