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会根据剩余高风险企业提高贷款的利率水平,形成新的折中利率,最后市场上剩下的都是高风险的企业。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就会产生逆向选择,不给企业贷款或者少给企业贷款或者贷款的门槛加高,所以金融缺口就出现了。
2、价格歧视理论
传统的理论解释信贷市场时,总认为资金的价格率会自动的调节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使信贷市场最终均衡。在均衡的利率水平上,借款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在现实的信贷市场上,利率并不能完全引导银行的信贷供给。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借款人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同时银行也有继续提供信贷的能力,银行还是不愿意提供贷款,这被称为信贷配给, 它可以是所有的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获得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也可以是一个给定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能部分的被满足。
3、融资成本理论
由于规模经济的现象存在于银行信贷,也就是说贷款的边际成本会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而降低,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较小,而银行办理贷款的成本却不会低于大企业,有的甚至会更高,因此在相同的利率条件下,大企业的大额贷款将会成为银行的首选。此外,从重复博弈的角度上来看,大银行由于有较大的资金规模,资金方面的限制比较小,考虑到成本因素,会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小银行因为受到资金的限制,而且在获得中小企业信息方面又有一定优势,因此相对大银行会更倾向于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与银行规模有关,而且呈倒U型的非单调函数关系,即随银行并购后的资产规模变化,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会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这样的现象被解释为:在小银行合并的初期,多样化的特点使银行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进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增加,不过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当银行具备向大企业提供贷款的能力后,则又会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
三、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那么,眼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如何看待融资?日前慧聪研究①通过对大量企业管理层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000份),充分了解企业对各种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的态度与接受度,发现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有出以下几种表现: ①
数据来源:《销售与市场》杂志管理版2014年05期
9
(一)约70%的企业有扩大资本的需求
在HCR此次调研中,接受访谈的企业接近70%对资本有需求,主要目的用于技术创新,扩大产能等,说明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见图3.1)
图3.1
(二)企业最关注的还是融资额度和利率的灵活性
在融资需求的调研过程中,融资额度和利率水平的灵活性是企业金融服务中最关注的因素,成为最核心的问题。相对于核心问题,评估指标的简单合理、融资成本的高低也进入前几名,说明企业主也比较关注融资的便捷性。(见图3.2)
图3.2 图3.3
(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
就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言,通常采用的融资方式为银行贷款,占85%以上。
10
(见图3.3)
银行虽然是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在哪种性质的银行进行融资,企业的选择各有不同。总体来看,企业主要通过四大国有银行融资,比例占到43%;通过股份制银行的企业占到29%;通过地方银行贷款的企业占到22%。(见图3.4)
图3.4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便捷,效率更高,但融资额度较低
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过程中,企业的看法不一。例如,银行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风险的合理性都要高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且逾期还款的惩罚和处置要缓和得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变更处置的便捷、放贷速度和工作人员的效率等。另外,中小企业主不选择银行,而选择其他融资机构进行融资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其他融资机构融资贷款的易获得性高,并且办理融资贷款产品的流程手续比较灵活。
(五)联合体融资、IPO等是新兴的融资方式
国内从1990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及正在逐步完善的新三板市场,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各个层次。 当问到企业对于新兴融资方式的看法时,最感兴趣的是企业联合体融资、融资租赁等方式。(见图3.5)
11
图3.5
众多的企业也比较关注IPO融资,在调研的企业中,有上市计划的企业占42%,其中启动上市计划的企业都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IPO专业辅导。 企业IPO过程中各种问题较多,例如赢利能力和持续增长能力、独立性、企业长期以来的管理不规范、对IPO程序和注意事项不了解等,其中19%表现为对IPO流程及证监会审核要求的不了解。企业在上市过程中,IPO专业辅导成为有上市需求的企业最迫切的需求,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才能有效顺利地上市融资。(见图6)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