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11
4、情景关系
此类试题包括情景关系、景理关系两大类。一般先叙述(描述)再概括,条理一定要清楚明白。 例1,2012年上海卷第(3)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这是2012年高考比较典型的情境关系分析题。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明确情、景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根据阅读区间落实到具体诗句上进行情、景关系的分析。前后位置可以颠倒,语句要连贯、通畅。此诗第一联侧重写景,第二联侧重抒情。参考答案为: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例2,2012年北京卷第(2)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题干中黑体字部分是关键。“由景及理的写法”限定了选诗的范围,“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是两条答题要求,或者说步骤。至于字数,是个约束。既然是由景及理的写法,那首选当然是宋诗了。参考答案给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游山西村》,也有唐诗。不再赘述。
例3,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
所给答案只是一些点儿,绝不可认为这就是标准答案。组织答案仍需了解情景关系,并落实到具体诗句分析上。参考答案为: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本诗首联写古秦国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由此触发国事兴亡之感,为全诗奠定哀怨的基调;颔联寓情于景,写春草衰败、田园残破,让人顿生愁思之心;颈联写残阳西下,天色变暗,远山、近树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引发作者无限哀思,进而引出尾联“不堪回首思秦原”的无限感慨。以哀景写哀情,以古秦国的荒凉残破极写对唐王朝衰败、没落的哀叹。
例4,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既然要求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赏析,那就提示我们需要先答三点内容:画境、真景、二者关系,最后谈自己的观点。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话对诗句的内容进行描述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为: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例5,2010年广东卷第(2)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
既然是“从虚实关系的角度”,那自然是分析情景关系了。一般情况下,写“景”是虚的,抒“情”是实的。也有例外,如此题。参考答案为: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例6,20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第一、二句的意思是诗人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本联的意思是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场景悲,情感也悲,所以,参考答案为: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这个答案其实并不完善,应该先写出现的意境,再写情景关系特点。较为完善的是:这两句诗写满头白发的作者独居郊外无邻居、家业丧失徒四壁,身处孤灯静夜之中,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例7,2009年四川卷第(2)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原诗见“语言赏析”部分)
题干中的“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提醒大家答题方向,应该分“景物”和“人物活动”两点来组织答案。⑵(6分)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景物)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人物活动)
还有2009年福建卷: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精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此外,还有2009年辽宁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2009年重庆卷:“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也比较典型。
例8,20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景情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此题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第一步,意象)以哀景写哀情,(第二步,手法)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第三步,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答此类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