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和祖父的园子 -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课
宁夏中卫市第六小学 李 明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5、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学准备:
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做表情,学生猜测老师的心情。引出老师的心情是快乐的,为什么是快乐的?(源于萧红的《呼兰河传》)
萧红童年时那些快乐有趣的事发生在哪儿呢?——《祖父的园子》 2、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一、走近作者,揭示文题
1、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三十年代,中国文豪鲁迅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位女作家就是黑龙江呼兰县人-----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 2板题、读题。
过渡:她为什么会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
★
一 走近作者,揭示文题。
【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要关注作者,要记住作者,更有必要了解他(她)的生平经历与写作背景。通过鲁迅对萧红的高度评价的话语作为导入,目的是让学生未学其文,先对作者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再潜心感受她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这个园子为什么让萧红念念不忘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幻灯出示填空)
3、检查生字词
4、交流:这是一个( )的园子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园子之美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呢? 重点品读一、二自然段(色彩、样子、声音)
(二)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3、你觉得作者在这样一个园子里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开心幸福的……) 4、了解“借景抒情”写法。 【先感受园子的自由,再感悟作者的自由,使教学板块清晰、明朗。本块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读懂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一天的劳动场景,与祖父之间发生的几件愉快、有趣的事情(祖父干农活,自己瞎闹,闹够了,又去玩,玩腻了,又跟祖父闹),通过这些特写的镜头,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
正因为作者的心灵流淌着自由的气息,所以她的眼中和笔下的园中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活的,作者写昆虫、农作物的自由,其实就是在抒发自己的童年生活自由的情怀。让学生了解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四)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