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物理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新版沪科版42
第1节 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图片展示,使学生认识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 2.通过演示一些现象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性质,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变化无端,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瑕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
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自主预习案】
1、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由 组成的。
2、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达到 m的宇宙深处。最小,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 m的微观领域。
3、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了 ,提出物质是由 构成的。
4、现在普遍认为物质是由 或 组成的。 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
5、分子是由 构成的,包括 分子和 分子。 6、1909年卢瑟福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 模型。 7、原子组成
⑴原子核:在原子的 位置,由 和 组成。 ①质子带 电荷,由2个 和1个 组成。 ②中子 电荷。由2个 和1个 组成。 ⑵电子
①电子是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的。 ②电子带 电荷,绕 高速运动。 【课堂探究案】 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
问题一: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物质
展示几幅微观粒子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微观粒子的存在。
小结:从微观世界到无垠的宇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问题二: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首先指导学生看书自学,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如希腊人的“四元素说”,我们祖先的“五行说”,再到阿伏加德罗的“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的颗粒”即分子。 然后展示课本中分子的图片(如有条件可以多投放几幅图片)。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问题三:分子有多么大,一个“小”物体含有多少个分子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窗”的内容:一个氢分子的大小和质量。1cm3的水含有水分子的个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讨论:一个粉笔头大约含有多少个分子?然后教师逐步把粉笔头分成2份、4份、8份…一致分下去,同时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分子的个数。
深入讨论: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最小的物体如空气中的一个“小尘埃”是不是一个分子呢? 小结:分子是很小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单个分子。 知识点二:微观粒子 问题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课本的微观粒子部分,重点了解下列内容: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电子的发现。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4、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原子的核式结构,投放原子核式结构图(或在黑板上画)按照下列顺序逐步认识: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