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0:40:58

3、Wundt,W.曾要求被试经过一万次有指导的练习,才能参加正式的实验; 4、Titchener,E.B.主要依赖于实验过程结束后的内省追述报告。 5、Watson,J.B.(1913)对意识研究的批评

6、早期的口语报告分析,主要是实验者对被试口语报告记录的总结性描述。

7、Newell,Shaw和Simon等(1958)运用计算机,口语报告方法有了突破性发展。 8、7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运用。 (二)含义

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第五节 反应时测量法

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一)减法反应时 1、来源

★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把心理时间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并提出了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2、原理

Donders将反应时分成三A、B、C类:

★ A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也称为简单反应时;

★ B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于不同的刺激,其中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 C反应时:仅对多个刺激中的某个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反应。其中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二)加法反应时 1、含义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Sternberg(1966)发展出来的。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 2、实验逻辑

★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4个独立阶段 A、刺激编码阶段 B、 顺序比较阶段 C、决策阶段 D、反应组织阶段。 (3)理论总结

Sternberg 曾提出RT = e + c + b N,其中e是刺激编码时间,c是反应组织时间,b是每个项目的比较时间,N是记忆集大小。如在记忆搜索实验中,―是‖―否‖按键反应时分别为: RT= 350 + 40 N ―是‖反应 RT= 400 + 40 N ―否‖反应

5

(三)―开窗‖实验 1、含义 ―开窗‖(open window)实验技术试图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样。

2、实验 Hamilton等(1977)和Hockey等(1981)的字母转换实验 (1)实验过程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 F 十 3 ? I KENC 十 4 ? OIRG

(2)加工阶段 A、编码阶段: 从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B、 转换阶段: 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 C、贮存阶段: 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个字母的时间,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从第二个字母开始还需复述前面的转换结果。

第三章 感知觉

感觉信息加工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二 感觉测量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即E=1/R,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韦伯定律: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K=△I /I,K为一个常数,即韦伯常数。

知觉信息加工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觉过程有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是指知觉者直接从客观事物

6

中获得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整体属性的反映。间接知觉是指知觉者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属性的反映。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种信息加工过程: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一)假设考验说(Bruner,Gregory)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作出正确的解释。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过程以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学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二)刺激物说(Gibson)

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自下而上(Bottom-up)

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加工中的作用。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加工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信息的解释。这种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自上而下(Top-Down)

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由于是在个体知识经验引导下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因此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加工,它制约着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故又把它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二者关系

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觉过程。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知识经验越多时,个体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相反,所需要的感觉信息越多时,往往是以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理论提出的代表人物

知觉的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J.J.McCleland)和鲁姆哈特(D.E.Rumelhart)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觉有三种水平,每一个水平有三种不同的神经细胞元素。初级的神经细胞元素为特征水平,第二级神经细胞元素为字母水平,它由特征变量激活对字母的再认。第三级神经细胞为单词水平,即由字母变量激活了单词的各种要素。同时,已经激活了的单词,又会去激活其他的字母,而且这种反馈是循环往复进行的。

整体和部分的知觉

知觉加工还涉及另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整体和部分的知觉问题: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由此知觉其各部分?自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以来,这个问题在知觉研究中,一直尖锐地存在着。

Navon认为,知觉过程开始于总体的组织,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他把知觉的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Wolfe等人则认为,有着最佳大小的对象被

7

首先加工。 模式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tion

当人们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或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比 较

感觉信息 长时记忆信息 最佳匹配

模式识别理论

人类认知系统的目标之一是识别新异的刺激信息,并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这些刺激信息进行整合与归类。人类是如何来完成这些任务的呢?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几个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它们是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

一 模板匹配理论

(template-matching theory) (一)模板(template)

模板是人在过去生活中形成的、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各式各种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每个模板都与某种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 (二)模板匹配

外界刺激与模板最大程度的重叠就是模板匹配。

模板说说明

当我们看字母F,视网膜接收的信息便传到大脑,并在脑中得到相应的编码,与记忆中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判定它与模板F有最佳的匹配,于是字母F就得到识别。而且我们还可以知道,它是英文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或是考试得到的最好的分数等等。由此可见,模式识别是一个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原型说

这个假说可看作是针对模板说的不足而提出的。原型说的突出特点是,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原型并不是表示任何特殊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代表人对一类事物的内部表征,它反映着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

模式识别过程

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由于原型是一种概括表征,因此,比较不要求严格的准确匹配,近似匹配即可;

当刺激与某一原型达到了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即使某一范畴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外形、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它们也可以通过与原型相匹配而得到识别;

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被识别;

8

搜索更多关于: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3、Wundt,W.曾要求被试经过一万次有指导的练习,才能参加正式的实验; 4、Titchener,E.B.主要依赖于实验过程结束后的内省追述报告。 5、Watson,J.B.(1913)对意识研究的批评 6、早期的口语报告分析,主要是实验者对被试口语报告记录的总结性描述。 7、Newell,Shaw和Simon等(1958)运用计算机,口语报告方法有了突破性发展。 8、7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运用。 (二)含义 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第五节 反应时测量法 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一)减法反应时 1、来源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