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体及动物生理整理资料

人体及动物生理整理资料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0:28:22

2.静脉血压与血流 (1)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仅4~12 cmH2O 。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之一,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临床控制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的观察指标 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输液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偏高或有进行性升高趋势:输液量过多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 平均12-18 mmHg

(2)影响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

心脏收缩力量:心肌收缩力强,心室排空完全,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形成的抽吸力有利于大静脉血进入心房而至心室。

重力与体位:直立时,由于全身血管中血液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滞留在心脏以下静脉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上下肢大静脉中有瓣膜,骨骼肌运动像卿筒似的向上挤压血液回流入心。 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扩大,胸内负压增加,使大静脉和心房扩张,容积增大,压力下降,有利于静脉回流入心脏。

临床

①患肢抬高→利静脉回流,防水肿

②心衰患者,取半卧位→下肢静脉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静脉回心量↓→心输量↓→动脉血压↓→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 三、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概念: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调节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正常情况下,微循环中血液的灌流与组织细胞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以保证各组织器官能完成其功能。

组成: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通路:

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到微静脉的通路。短、直、血流线速度较快,能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物质交换功能有限,静脉回流为主,经常开放,在骨骼肌中较多。

迂回通路:后微动脉横向分出许多毛细血管,它们彼此联通成网状,穿插于个细胞间隙,量多,壁薄,通透好,血流缓慢,交换面积大,是真正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受代谢水平调控,轮流开放。(故又称为营养性通路)

动-静脉短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直接联通的一种短路血管,血管上有平滑肌纤维。平滑肌收缩时,吻合支关闭。最短而直,流速快,增加辐射散热,参与体温调节,没有物质交换(非营养性通路)。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或中毒性休克时大量开放,加重组织缺氧。 微循环通路比较 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肠系膜、肝、肾 长而迂曲,阻力大,流速慢,容量大,流域大 +++ 部分(20%)轮流交替开放 营养通路,物质交换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途径 常见部位 骨骼肌 短直,阻力小,流速较快,流域小 皮肤 最短,最直,阻力最小,流速最快,流域最小 特点 物质交换 开放情况 + 经常开放 ①保持血流量恒定 ②少量交换 0 平时不开放,体温升高时开放 ①“非营养通路”,无交换; ②辐射散热,调节体温 生理意义 微循环的特点

血压低、血流慢、血容量大、灌流量易变化 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微动脉:交感缩血管神经,体液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缓激肽、前列腺素、组织胺)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体液因素 微静脉:交感缩血管神经,体液因素

代谢产物:某段真毛细血管关闭→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PO2↓→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周围组织代谢产物减少→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二)组织液生成及回流

组织液来自血液,也可透过毛细血管壁再进入血流。通过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将血液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运到组织间隙,供细胞利用,细胞代谢的产物,也进入血流而被带走,少量通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再返回血液。 1.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

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厚约0.5 μm,内皮细胞之间存在裂隙,成为物质交换的孔道。

2.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全身400亿根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密度与其代谢率或机能有关 心肌、脑、肝、肾:2500~3000根/mm3 骨骼肌:100~400根/mm3 骨、脂肪、结缔组织:密度较低 总的有效交换面积 1000m2 3.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的方式 扩散:O2 , CO2 ,Na+, 葡萄糖 滤过和重吸收 如水和溶质

滤过:液体从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移动。 重吸收:液体从毛细血管外向毛细血管内移动。 吞饮: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 4.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滤过的力量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生成量V =(毛细血管通透性+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 ≈0.5%~2%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量 85%入静脉,15%入淋巴管 5.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

右心衰→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毛细血管压↑ →组织液↑→水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加

肝、肾疾病和严重营养不良→尿中丢失蛋白→血浆蛋白↓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水肿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加

烧伤、细菌感染、过敏反应→释放组胺、5-HT→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浆蛋白入组织间隙↑→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水肿 淋巴回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丝虫病、癌症→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组织液↑→水肿 (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为淋巴液,最终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1.毛细淋巴管结构特点与回流 结构特点 单层内皮 单向活瓣 内皮缝隙 内皮吞饮

回流

2.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75~200g/d,维持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及水的平衡。

运输脂肪、脂溶性Vit: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食物脂肪的80%~90%。 防御功能:清除组织液中的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 平衡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120ml/h淋巴液流入血液。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水平不同,对血液的需求量不同。机体可通过各种调节机制,调节心血管的活动,从而满足各器官在不同情况下对血流量的需要。具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起源:脊髓胸段(T 1~5 )

脊髓→节前纤维→星状神经节、颈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 分布:窦房结(右)、房室交界(左)、房室束、心房肌、心室肌 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作用:心率变快(正性变时),收缩力加强(正性变力),兴奋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 机制: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β1受体→胞内cAMP↑→

激活Ca2+通道→Ca2+内流↑→

搜索更多关于: 人体及动物生理整理资料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静脉血压与血流 (1)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仅4~12 cmH2O 。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之一,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临床控制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的观察指标 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输液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偏高或有进行性升高趋势:输液量过多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 平均12-18 mmHg (2)影响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 心脏收缩力量:心肌收缩力强,心室排空完全,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形成的抽吸力有利于大静脉血进入心房而至心室。 重力与体位:直立时,由于全身血管中血液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滞留在心脏以下静脉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上下肢大静脉中有瓣膜,骨骼肌运动像卿筒似的向上挤压血液回流入心。 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扩大,胸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