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专题训练2
过,但他的生意对手却连连失利。
此后,邵向李请教长寿之术。李迪告诉他:“做事业的人,争强好胜没什么不妥。商场如战场,同对手讲不得仁慈,但你在别的地方可以大讲仁慈。”他还以犹太人哈同吧举例——“石头缝里能榨出油来的吝啬鬼,可他做慈善尤其是资助落难的犹太人,在西人圈子里头颇有好名声。”李迪说。邵逸夫由此明白,做善事,
花钱不多,美名却不少,人活得痛快,自然就会长寿。
“作为慈善家的邵逸夫并没有看淡金钱,大彻大悟,捐赠动机仍停留在花钱消灾、祈福长命的层面。”浙江外国语大学教师陈近在一篇论文中对这一阶段邵逸夫的捐赠助学行为如是总结。
邵逸夫捐助理念彻底改变或许源于他三哥邵山客的病逝。 邵山客患有中风,于1985年
在新加坡逝世。直至逝世,邵山客在新加坡的口碑都不太好:对员工太吝啬,对公益慈善贡献太少。随着邵山客的去世,他把巨额财富带进了棺材,口碑也就定型了,“吝啬”的形象再也无法改变。
“邵逸夫不愿步三哥的后尘,他想在有生之年改变他长年累月已经定型的吝啬形象。”《邵逸夫传》的作者祝春亭、祝敏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邵逸夫对钱
财不再热衷,开始萌发捐钱办学及提高医疗水平的念头。”
当年,邵逸夫向内地捐出第一笔1亿港元的款项,用于资助内地师范院校兴建图书馆和科技馆。截至2008年,邵逸夫捐赠34亿元用于发展内地的教育事业,资助项目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被誉为“新时期中华捐资助学第一人”。
这一阶段,邵逸夫的捐赠力度更大,超过上亿元的捐赠项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