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上学期现代文学史考试复习模板详细
一. 名词解释
1. 鸳鸯蝴蝶派:是一个清末民初以文学杂志为纽带,文学趣味相近的中国传统文人们结成的松散的文学社团流派。代表人物有?五虎
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以及孙玉清、张春帆、陈蝶仙、吴双热、苏曼殊。报刊杂志是他们创作的主要载体,例如《小说月报》《自由杂志》《游戏杂志》《礼拜六》《女子世界》。他们强调文学的休闲性和趣味性,文化观念较为传统?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创作手法上使用传统美学表现手法:以传奇的故事写当今的社会生活,小说基本上是章回体和传奇体,诗歌主要是乐府体和民间歌谣,散文追求明清小品的风味。
2. 文学研究会:1921年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
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作品大多发布在《小说月报》上。他们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创作‘为人生’的文学。反对‘消遣文学’和‘休闲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创作方法为现实主义。
3. 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精英组成的文学团体,最初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
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主张:重内心,尊天才,非功利,为艺术,艺术之上,忠实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反对文学进入社会现实。此时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创造方法为浪漫主义。后期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4.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是一批留学英美的文化精英,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出版
《新月》《诗刊》,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特点加以肯定。创作方法使用唯美主义。
5.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社会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作家的人
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题材主要为社会与人生的问题,创作方法为现实主义,特点是:①鲜明的时代气息;②针对性强,思想大于形象;③对问题的探索付钱,?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例如: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庐隐《海滨故人》
1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6. 乡土小说:是写实派作家克服了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表达了对家乡、童年生活的眷恋,对国民性深刻理解的作品。
主要题材是乡愁,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特点是:讽刺——继承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启蒙主义传统,揭示了闭塞的乡村世界里农民的愚昧、麻木;乡愁,对儿时乡土的美好回忆;乡风民俗——民俗学价值。代表作家大多来自乡村,但生活于城市,例如:鲁彦《黄金》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
7. 《新青年》:中国现代第一刊,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编辑部成员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沈尹
默、钱玄同、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等。先后发表过陈独秀《警告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周作人《人的文学》,是新文化倡导者的阵地性刊物。《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旧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思想。1920年编辑部移居上海,成为机关刊物,政治色彩日益浓厚。1926年终刊。
8.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由13则日记构成,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象征为艺
术特色,体现出了?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狂人是多疑、矛盾、敏感的,一方面他是个有迫害狂的病人,另一方面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者。小说揭露了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寄托在孩子身上。
2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二. 简答题
1. 浪漫抒情小说的美学特征:
①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② 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 ③ 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兼容现代主义的技巧 ④ 是最明显的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文学流派 2.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 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 白话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统一使用的主流语言。,使20世界中国社会的文化得以大普及。以现代白话为书写语言的现代小说、新诗、话剧、散文的文体写作实验的成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四大主流文体的文学地位。 ② 建构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
启蒙精神既是五四文学反封建、反专制的利器,更是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主体,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主题和新的人学观念。
③ 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精英文学,其标志在于启蒙立场、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④ 受五四文学革命影响诞生的一批新生代文学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
⑤ 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3. 通俗文学的主要特征
① 艺术:以传奇的笔法写现实 ② 流行性:
③ 商品性:创作主体专业化、职业化的变化,写作成为谋生手段。产业化发展倾向 ④ 通俗性:新闻报刊面向大众,要求文字浅白,通俗易懂,白话创作已经成为主流。 ⑤ 娱乐性
3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4. 《呐喊》、《彷徨》的主题
① 反封建:
例如《祝福》,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封建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真折磨祥林嫂的是由社会舆论直接转化成现实力量的虚幻观念力量。正是这种?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力量,无情地绞杀着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鲁四老爷与其说是封建政权的化身,不如说是封建理学道德的化身。他直接体现了这种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鲁迅通过描写让读者看到,鲁四老爷每一个维护自身?道德尊严?的行动,都同时伴随着对祥林嫂的残酷精神折磨,而这一切又是以他个人的利害得失为转移的。这个形象的深刻典型意义在于,通过他,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封建伦理道的社会本质。 ② 批判国民性:
③ 启蒙: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就是通过焦点透视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他们的行为进行集中描写,聚焦他们的生活,突出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的弱点,分析病因,指出解放道路。 鲁迅曾经公开声称自己创作是为使?真的猛士不惮于前驱?,鲁迅?不主张消极?。因此,在小说的结尾通常给出或大声疾呼光明,兆示和指引后来人。在《狂人日记》的文末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这一前无古人的呼吁,《药》中的花圈,《故乡》中希望水生他们?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过的?等对开辟道路者的呼唤等都体现了鲁迅这一苦心。
5.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结合作品)
① 多疑
② 矛盾的
③ 敏感
4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