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泽州一中 班级: 姓名: 学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高二历史 编号:231003 主编人:杜翠芳 核定:刘国萍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会归纳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能独自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与簇员分享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我们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做学道,初步了解孔子和老子;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2.通过上课展示,质疑,进一步拓展知识,加深对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小结,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情境链接】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 “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孔子 55岁时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研读文本】
通过读课本,掌握以下知识结构
1.孔子: 生平著述
1
泽州一中 班级: 姓名: 学簇:
学说:政治学说
哲学观点 教育思想 历史地位 2.老子: 生平著述 学说:哲学思想
政治学说 历史地位 【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第一类问题:(通过“看、记、忆、写”等方法掌握基础知识。)
1.把文本研读的的知识结构补充完整,可以在书上勾画出来。 第二类问题:(通过阅读材料提高概括能力)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天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回答:仁的含义是什么?途径又是什么?仁体现在政治思想上是什么?
3. 读完下面句子后,简要概述老子的“道”的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
泽州一中 班级: 姓名: 学簇:
第三类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4. 读小故事,回答: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这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实质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
(历史问题本身就来源于历史生活,通过历史故事的方式设置问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是我们进行问题探究设置的一个很好的利用渠道。)
5.请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孔子、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6.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呢?
第四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7.你怎样看待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8.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说明原因。
3
泽州一中 班级: 姓名: 学簇:
【实战演练】
1.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 A 黄帝 B 孔子 C 老子 D 周公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以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3.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 A 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 B 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 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 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4.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下列言论,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内容是( ) 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也 B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C 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与调节人际关系 D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 有一次孔子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表明( )
A 孔子对春秋末期“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B 他尚未意识到“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兴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
C 孔子对没落的奴隶制社会感到大势已去,对“礼坏乐崩”应该忍一忍。
D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加区别地维护它,客观上不利于奴隶主贵族保持其统治地位的 7.材料解析题
将课本的解析与探究的答案写在下面
【困惑问题】就本节课写出自己的一些体会,困惑问题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解决。
4
泽州一中 班级: 姓名: 学簇:
年级高二学科历史 课题第1课孔子与老子
编号_______班级 第 簇 号学生姓名 得分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 “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 “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万物的本原 B 抽象的概念
C 具体的物质 D 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3.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 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 手工业者的要求 D 富裕商人的要求
4.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教育不分贵贱的是: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 当仁不让于师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均分 10分8分人6分人不及问题问题分析 人数 数 数 格数 题号 学生
5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