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国文化
1005030081 刘宇凌 对外汉语
摘要:金庸是当代武侠小说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堪称经典,受到世界各地华人的普遍喜爱。其作品主题显明,为读者展示了恍如现实的武林生活与江湖纷争,而这一切都取自于各种民间传说和野史,来自于生活,虽经由作者的想象加工,却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受到了广大“金庸迷”的普遍推崇。金庸的作品无一不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造诣之深,引人入胜也因为在其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包括饮食、文学、宗教思想等多方面
关键词: 金庸武侠小说 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 文学 宗教思想
金庸的武侠小说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点令他的小说显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底蕴。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饮食、文学、宗教、思想等多方面融会于其作品中,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的言行、经历来描绘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金庸的武侠取得极大的成功,取决于金庸本人通透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博大的胸襟、自身的天赋与社会的机遇。同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在销量和评价上都高 于同时代的梁羽生、古龙等名家,主要原因是金庸小说到处都笼罩着浓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让人体验享受到一种远古的高深。
一.金庸小说中的饮食文化
说到金庸小说中的饮食文化,就不得不提《射雕英雄传》这本小说。在小说的第十二回中,黄蓉为了讨好洪七公,让其教给郭靖上乘武功。费了极大心思做出许多奇特精致的美味佳肴。
“黄蓉笑盈盈的托了一只木盘出来,放在桌上,盘中三碗白米饭,一只酒杯,另有两大碗菜肴。郭靖只觉得甜香扑鼻,说不出的舒服受用,只见一碗是炙牛肉条,只不过香气浓郁,尚不见有何特异,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鲜艳夺目,汤中泛出荷叶的清香,想来这清汤是以荷叶熬成的了。”
“洪七公惊喜交集,细看之下,原来每条牛肉都是由四条小肉条拼成。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嗯,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还有一条??”黄蓉抿嘴笑道:“猜得出算你厉害??”她一言甫毕,洪七公叫道:“是獐腿肉加免肉揉在一起。”黄蓉拍手赞道:“好本事,好本事。”郭靖听得呆了,心想:“这一碗炙牛条竟要这么费事,也亏他辨得出五般不同的肉味来。”洪七公道:“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 “洪七公大叫:“了不起!”也不知是赞这道菜的名目,还是赞自己辨味的本领,拿起匙羹舀了两颗樱桃,笑道:“这碗荷叶笋尖樱桃汤好看得紧,有点不舍得吃。”在口中一辨味,“啊”的叫了一声,奇道:“咦?”又吃了两颗,又是“啊”的一声。荷叶之清、笋尖之鲜、樱桃之甜,那是不必说了,樱桃核已经剜出,另行嵌了别物,却尝不出是甚么东西。洪七公沉吟道:“这樱桃之中,嵌的是甚么物事?”闭了眼睛,口中慢慢辨味,喃喃的道:“是雀儿肉!不是鹧鸪,便是斑鸠,对了,是斑鸠!《诗经》第一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这汤叫作‘好逑汤’。(《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
就在这短短的一段中,金庸用及其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几道精致的美味佳肴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看到文章的时候,仿佛也品尝到书中的美味。而就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
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以及书中的‘玉笛谁家听落梅’ 和‘好逑汤’。
二.金庸小说中的文学文化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都是中国“新”派武侠小说,通俗易懂。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简单,金庸其家为书香门第,世居海宁县袁花镇。金庸的祖辈是康熙年间的著名诗人查慎行与查升。也因为如此,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喜欢引用许多文学著作,如在《天龙八部》中,段誉自幼熟读《易经》,在许多危急关头将《易经》中的诗句与自身际遇或武功相结合,往往化险为夷。:“卷轴上既绘明步法,又详注易经六十四卦的方位,他熟习易经,学起来自不为难。但有时卷轴上步法甚怪,走了上一步后,无法接到下一步,直至想到须得凭空转一个身,这才极巧妙自然的接上了;有时则须跃前纵后、左窜右闪,方合于卷上的步法。他书呆子的劲道一发,遇到难题便苦苦钻研,一得悟解,乐趣之大,实是难以言宣,不禁觉得:“武学之中,原来也有这般无穷乐趣,实不下于读书念经。”(出自《天龙八部》第五章 微步毂纹生。
而除了在正文中引用这些经典著作,金庸的文化底蕴还在许多书中章回的标题中得以体现。 在《天龙八部》这一书中共五十章的标题都是金庸仿照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标题,以宋词的句式写下的标题。如
第四十一章 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 第四十二章 老魔小丑 岂堪一击 胜之不武 第四十三章 王霸雄图 血海深恨 尽归尘土
第四十四章 念枉求美眷 良缘安在 第四十五章 枯井底 污泥处 第四十六章 酒罢问君三语 第四十七章 为谁开 茶花满路
第四十八章 王孙落魄 怎生消得 杨枝玉露 第四十九章 敝屣荣华 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 第五十章 教单于折箭 六军辟易 奋英雄怒
而《天龙八部》也是金庸第一次尝试自写标题。虽是第一次,却也文采飞扬,深印正文,无一不体现出金庸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底蕴。
三.金庸小说中的宗教思想
金庸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彩,汲取了儒、道 、释三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精华,去其糟粕。而在其早期作品儒家色彩浓,流露出独尊儒术的思想。
金庸本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上过私塾 ,拜过孔夫子。由此影响,使金庸吸收了儒家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 想、伦理的重要性、“积极进世”、忠君报国等儒家思想,所以在他初期的作品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就是儒家思想。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开山之作, 以“反清复明”为主线,讲叙乾隆皇帝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之间的故事。小说刚开始引入主人公陈家洛是由他的外表写起:“持白子的是个青年公子,身穿白色长衫,脸如冠玉,似是个贵介子弟”(《书剑恩仇录》)很明显,金庸将陈家洛以一儒士的外表表现出来。随着故事的发展,陈家洛儒者的思想与行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我们在他身上并没有看到一个当机立断、率领群豪建功立业的一帮之主,相反,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一介书生,三尺微名”的书卷气。儒者从政,最大的问题是幼稚、好幻想。
《书剑恩仇录》后金庸认识到不能从大局上全面采用儒家传统思想模式。随着时间的修琢,金庸的思想写作逐渐将道家思想注入作品,把儒道两种思想融为一体,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艺术性,将金庸的作品提向新的高度。 在其后的《天龙八部》一书中,金庸将佛学的许多文化都写在书中的“天龙八部”这一书名、故事中云南大理国政教合一,奉佛教为国教、世代帝王多数出
家隐退。这些无一不显示出金庸对于佛学的独特理解。
而后在其《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教,以及《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也都显示出了金庸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诠释。
金庸小说中的宗教思想,既是金庸个人对宗教的理解,也是金庸为人处世所奉行的哲学思想。表面是描写传统中国宗教文化,却也蕴含了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
四.总结
金庸作为当代武侠小说之中的佼佼者,他笔下的武侠小说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儿女情长、恩怨情仇。而是在书中像读者展示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从言行举止到饮食起居,从服饰建筑到语言文字,从民俗传统到宗教思想,金庸以其个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中国文化浓缩进一本本武侠经典之中。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不是单纯的江湖风雨,而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海洋之中遨游。金庸的武侠小说本身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流行与世界范围,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射雕英雄传》 2.《天龙八部》 3.《书剑恩仇录》 4.《倚天屠龙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