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快乐游戏的有效性
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学科类别:幼教
在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快乐游戏的有效性
海门市东洲幼儿园 顾洪 13814679992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有着不一样的发展需求,教师如何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促进个体自身需求的最大发展呢?区域活动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随处随时可用的游戏场地中,与环境材料积极互动,实现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孩子们可以自由、宽松地游戏学习,每一个孩子在这个充满自由,身心愉悦的独特舞台上快乐地游戏着!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更自由快乐?这就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孩子们在区域游戏时为什么不快乐? (一)环境创设忽视了孩子的需求
随着游戏越来越被重视,这样的比赛那样的展示,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绞尽脑汁标新立异!在我们的区角游戏中,为了一个“新”“美”,环境的创设、玩具的提供都在老师一厢情愿的创新上。因为只有“新”“美”的东西才能体现老师的能力呀!才能通过这样那样的比赛和检查。教师在创设环境提供玩具中的一手包办忽视了孩子游戏发展的真正需求,没做到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需求,如此的“想当然”把孩子推到了被动游戏的层面!使孩子失去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违背了孩子是游戏的主体的观念。这种对新颖的盲目推崇,对传统的嗤之以鼻!使得我们的孩子总被老师牵着走,区域游戏花样多无实效!
游戏中真正的创新不是老师的创新,而是孩子创新。现实需要创新型教师,只有老师充满创新思想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可创新哪里来?从孩子中来,孩子需要的才是新的。创新教育是更多的实实在在,而不是花架子!区域游戏中环境的创设玩具的制作也要来自孩子的需求,再美的环境孩子如果感受不到美就形同虚设,老师认为再有趣的玩具孩子不喜欢那又有什么价值? (二)游戏材料欠缺层次性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离不开活动材料,孩子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快乐游戏——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因此玩具材料要让孩子产生好奇心,要使孩子们乐于动动、玩玩、做做、想想。而事实上,教师花大量时间制作很多花俏有趣的玩具,吸引孩子们参与进来,玩具够美观够丰富,但孩子
1
们为什么玩玩就不想玩了呢?我们说,只有当区域游戏材料被孩子们操作使用,游戏功能才能得到正常的体现。随着孩子的游戏水平的发展教师要有层次地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保证孩子更快乐地游戏。
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游戏材料,很多教师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投放符合该年龄段孩子需求的游戏材料,比如娃娃家,小中大班统一都是小床小灶电视机冰箱等家庭标志性家具,以及大量的餐具菜肴等等,孩子从小班玩到大班,游戏水平永远停留在烧饭喂娃娃上,这还是快乐游戏吗?
其次,游戏材料的功能在不断的跟进和调整中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才能最大化,而老师们习惯于一开始就制作好足够量的游戏材料,坏了修修好,或是同样的玩具再投入一件,再或者就是玩具坏了就撤掉重新换另一种游戏材料。其实对孩子来说,更多时候他们的游戏还没有结束,他们需要同一游戏中可促进其进一步探索游戏的材料,以满足他们对此游戏更深层次的快乐发现。 (三)重呈现轻过程
蒙台梭利曾说:“学习发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所谓“有准备的环境”指的是能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与探索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就是孩子乐于观察、发现、操作、探究、嬉戏的游戏内容,教师们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区域游戏前期工作做得很到位,真的是“有准备”。但现实中,很多幼儿园的区域还只是起到美化和摆设的作用,真正的价值还没被挖掘和利用。材料投入后,教师就任由孩子去玩,只要孩子玩就行,至于孩子怎么玩,玩的怎么样,需要什么样的跟进等等很少去考虑,忽略了孩子游戏的过程。其实有准备的环境也体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游戏的过程是学习探索的过程,随时需要某些“准备”,比如孩子在表演区游戏时玩故事表演,随着他们游戏情节的发展可能需要某种道具,教师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及时和孩子们一起做这样的“准备”,让孩子自己制作或者找替代品等等都可以。总之,为了孩子能快乐游戏,一定要重视游戏过程。 二、优化区域创设,促进快乐游戏。
如何优化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的创设和利用真正走入孩子生活,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是孩子快乐游戏的乐园的教育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2
(一)环境创设人人参与
环境的创设只有以幼儿为主体,遵从他们的意愿,重视他们的主动参与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环境传达着一定的教育信息,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时,除了注重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考虑美观性,动与静的结合、封闭与开放的结合、独立与组合的结合,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更要注重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要变教师独立创设环境为师生共同创设环境,尽量做到孩子们可以做的让孩子们自己做,注重每一个孩子的参与性。材料的收集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收集,制作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画画、剪剪、贴贴、做做,首先相信孩子的能力,其次改变审美观,孩子的稚嫩作品才是最美的,由此布置出的环境才是最生动最有童趣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大环境的规划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小环境的布置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根据孩子当时的游戏状态有变化地布置。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才能有更大地游戏驱动性,真正地快乐游戏!
(二)内容选择从孩子中来
很多时候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还停留在教师的认识上,教师觉得好就好,或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就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或凭借以往的经验以前的孩子喜欢的现在的孩子也会喜欢。在对孩子的区域游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偏向于在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对此游戏感兴趣,其实应该从根本上思考内容孩子喜欢吗?感兴趣吗?需要吗?如若孩子不需要不喜欢,开设了这样的游戏内容有何用?所以我们需要从孩子自身需要出发,选择反映孩子近期生活经验,有利于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游戏内容,真正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发展需求迁移和运用到区域游戏中去。 (三)过程重视由孩子去
孩子是游戏的主人,区域是孩子游戏的天地,把区域还给孩子。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会玩,相信孩子在他的区域乐园里玩得快乐,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是天生的玩家。教师为什么要担心提供的材料孩子们不会玩呢?给孩子时间给孩子空间,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玩。怎么玩?不用老师教!千万不要在投放玩具时告诉孩子,这是什么玩具,然后演示给孩子看怎么操作这些材料,这是区域游戏的大忌。我们要让区域游戏成为孩子自然产生的宝贵游戏。
3
重视游戏过程的创新,让孩子每天都有新发现。一样材料投放进去,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玩法。比如面对玩具弹簧小木偶,有些孩子会从科学的角度操作探索弹簧的秘密,有点孩子会从语言的角度把它套在手上进行手偶故事讲述,有些孩子会从数学的角度给小木偶们排序、分类,还有些孩子愿意从生活上“照顾”这些“小宝贝”,把小木偶捧在手心里给它化妆、喂饭等等。当孩子们与游戏材料有了这样那样的互动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游戏时的创新火苗,观察不同孩子游戏时的不同需要,适时有效地指导即可!千万不能在孩子兴致勃勃地给小木偶“喂饭”时硬拽孩子去探索发现弹簧的秘密,因为孩子在与小木偶的互动中对小木偶产生了感情,小木偶是他的小宝贝,我们不能抹杀他游戏中的创新想法,而要支持他的游戏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有新的发现“你的小宝贝吃饱了吗?咦!你的小木偶怎么还会跳舞呢?”如此孩子又会在让小木偶跳舞的游戏情节中去探索发现弹簧的秘密,至于他是如何探索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操作方法,一句话,由孩子自己去! (四)游戏后让孩子说
教室里孩子多,教师做不到每次的游戏能观察到每个孩子的游戏行为表现,有时我们只能选取一个观察点,关注几个孩子或一组游戏,观察了解个别孩子游戏的整个过程,获取部分孩子区域游戏中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为了照顾到全面,了解每个孩子区域游戏的基本情况和真实想法,我们要注重游戏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游戏情况,可以组织集体讲述,也可进行小组讲述,有时需要个别交流。游戏后让孩子说可以促使孩子每次游戏都有新发现,自己发现,同伴发现,老师发现,如此多的发现让孩子更愿意去探个究竟,游戏兴致也就更浓厚!只有游戏后让孩子说才能全面完整地了解全班孩子的游戏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孩子的区域游戏需求,及时地跟进游戏材料,延续孩子的游戏热情,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保证游戏的有效开展,让每一位孩子快乐游戏。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