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生物小高考实验总结
②剪碎:便于研磨
③研磨:加SiO2——研磨充分 ;加CaCO3——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 ;加10ml无水乙醇;溶解色素 要求:迅速(无水乙醇具有挥发性)充分(使色素从叶绿体中充分释放,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
④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不能用滤纸,色素会吸附在滤纸上)
⑤收集滤液: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住(防止滤液挥发)
(2)制备滤纸条
①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和宽略小于试管长与宽的滤纸条,在一端剪去两角(防止两侧色素随层析液扩散速度过快)
②在距离剪去两角的一端1cm处画铅笔线(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影响色素分离结果)。 (3)画滤液细线
①沿铅笔线画一条细且均匀的滤液细线(要求:细、直 使各色素扩散的起点相同) ②待滤液干后,再画二、三次(干后再画:如不,滤液细线会过粗,画线上色素含量低;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再画二、三次:增加色素的含量)
(4)色素分离:将滤纸条插入有3ml层析液的试管中,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
①滤液细线不要触及层析液,否则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于层析液中,就不会再滤纸上扩散开来,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②试管口用棉塞塞紧,层析液具有挥发性
(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色素带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相距间距最大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色素带最窄的是胡萝卜素带,因为胡萝卜
五.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2.实验设计:装置如教材图所示(P92)
5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2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分别放入锥形瓶A和B(培养液加葡萄糖是保证酵母菌在整个过程中能正常生活) (2)检验CO2的产生:
①将装置甲连接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的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即保证了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以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②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耗完,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3)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溶液,分别注入1号、2号干净的试管中,在1号、2号试管中各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并轻轻振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及分析: (1)现象:甲、乙装置石灰水都变浑浊,装置甲浑浊快且程度高。2号试管由橙色变成灰绿色,1号试管不变色 (2)分析:①酵母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CO2
②酵母菌有氧比无氧时放出的CO2多且快 ③无氧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
(3)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和H2O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CO2
六.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时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高倍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各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2.材料用具:
(1)洋葱(可用葱、蒜代替)(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2)解离液(15%的盐酸、95%的酒精1:1等量混合)、0.01g/ml或0.02g/ml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3.方法步骤:
(1)根尖培养:装置要置于温暖处,常换水,待根长约5cm时,取生长健壮的根尖用(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经常换水是为了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装片的制作
①解离:方法: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期的较多),剪取洋葱
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 时间:3-5min
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注意:解离后的细胞已被杀死)。 ②漂洗:方法: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 时间:约10min 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③染色:方法: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分数为0.01g/ml或0.02g/ml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6
的玻璃皿中染色。 时间:3-5min。
目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能使染色体着色。
④制片:方法: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
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3)观察:①先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②高倍镜观察:先找中期,再找前期、后期、末期,最后找间期细胞。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七.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注意事项: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7
(2)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3)调查时要详细询问,如实记录。
(4)对某个家庭进行调查时,被调查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必须写清楚,并注明性别。 (5)必须统计被调查的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2.结果分析:
被调查人数为2 747人,其中色盲患者为38人(男性37人,女性1人),红绿色盲的发病
率为1.38%。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1.35%,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03%。二者均低于我国社会人群男女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3.实验结论: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八.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方法步骤: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
(3)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4)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
(5)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处理方法: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6)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注意:可先设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九. 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方案设计过程
(1)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的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 (3)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4)实验过程 ①材料用具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