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3鉴赏诗歌之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教师版) - 图文
编号:03 编制人:梁玉霞 司马薇 马洪贵 审核人:刘树丛 班级: 姓名: 温馨寄语:态度是最好的方法,认真是最大的聪明,习惯是抢不走的竞争力! 编号3. 鉴赏诗歌之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课前预习案 古诗默写日日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秋阴不散霜飞晚,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2、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 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3、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过桥分夜色,___________________。 (贾岛《题李凝幽居》)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征帆去棹残阳里,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回归课本 阅读《鹧鸪天》,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诗歌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具体分析。 诗歌描绘了一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图。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高山耸入云端,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把墙院遮住了。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白鸟不时地飞上飞下,满池荷花,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整个画面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 2、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远而近: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正是词人自己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有远有近,三四两句,先写水面上辽阔的天空中,不时地有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再写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芬芳。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写“林”“竹”“山”是静景,但运用了“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写动景“”乱蝉“翻空百鸟”,形象活泼,生动传神。这样动静结合,生动的描写了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弹”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 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则写出了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这样写来,有色有味,有动有静,从空中到水面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画卷。 第 1 页 共 5 页 编号:03 编制人:梁玉霞 司马薇 马洪贵 审核人:刘树丛 班级: 姓名: 温馨寄语:态度是最好的方法,认真是最大的聪明,习惯是抢不走的竞争力! 编号3. 鉴赏诗歌之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景物形象的概念以及鉴赏景物形象的角度和方法。 2、掌握鉴赏景物形象的考查模式,规范答题思路。 复习篇目 《鹧鸪天》《旅夜书怀》《金陵怀古》《商山早行》《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等。 学习活动一 一、对比参考答案,查找答题存在的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图。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高山耸入云端,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把墙院遮住了。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白鸟不时地飞上飞下,满池荷花,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整个画面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 2、(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远而近: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正是词人自己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有远有近,三四两句,先写水面上辽阔的天空中,不时地有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再写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芬芳。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写“林”“竹”“山”是静景,但运用了“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写动景“”乱蝉“翻空百鸟”,形象活泼,生动传神。这样动静结合,生动的描写了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弹”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 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则写出了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这样写来,有色有味,有动有静,从空中到水面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画卷。 学习活动二 研讨复习篇目中的几首诗歌,共同研究讨论景物描写有哪些常用的手法? 景物描写常见手法 (1)从写景顺序的角度:空间顺序(远近高低俯仰),时间顺序(古今、今昔),时空交错、先从大 处着墨,再从小处落笔。 (2)从不同感官的角度: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可以直接运用不同的感觉对景物进行描写, 可以几种感觉同时运用,也可以互相替换进行描写(也就是通感)。例如以 视觉写听觉,以感觉写听觉……也可以说是绘形绘声绘色。 (3)从运用手法的角度: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借代、互文,动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 静写动、以有声衬无声)、白描、衬托(烘托、反衬)、对比、虚实(虚实 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名词意象叠加(列锦)等。 学习活动三 牛刀小试 1、(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第 2 页 共 5 页 编号:03 编制人:梁玉霞 司马薇 马洪贵 审核人:刘树丛 班级: 姓名: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阅读李益的《汴河曲 》做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答案】前两句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荫,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的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学习活动四 讨论,共同总结景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总结答题思路。 常见题型: 1、诗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诗歌(句)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3、诗歌(句)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4、某首(某句)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 5、某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研讨答案,分析答题思路。 一、1-3题是一类问题。这类题一定要先答画面。一般用时间、地点或意境作定语,结构为“……的画面”;第二步就是描绘画面,也就是用优美的句子来翻译诗句;第三步就是这个画面在表达诗人感情方面的作用。 二、4题一定要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最后总结这种手法在描绘画面、抒发感情方面的作用。(诗歌的手法有很多,但只要是具体到景物描写的手法,一般就从上面三个角度来考虑。) 三、总结第5题的方法,可以结合课内的几首诗歌来总结,可以先从诗歌中景物出现的位置来考虑:一般都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也有在结尾句的(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有全诗都是写景(如《望海潮》)。 景物描写的作用: 1、开篇写景,铺垫衬托。 ①起笔写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背景等 ②起笔写景,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全诗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诗当中有许多全诗只有写景,既没有正面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寄予在景物描写当中。一般情况下,此时的景物描写基本上是与感情融合在一起的,此所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3、景语作结,意旨留白。古诗中有很多是以景语来作为诗歌的结句结,这种情况一般是借写景来抒发感情。答在结尾句的景物的作用时,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类诗抒情含蓄而委婉,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学习活动五 拓展演练 第 3 页 共 5 页 编号:03 编制人:梁玉霞 司马薇 马洪贵 审核人:刘树丛 班级: 姓名: 1、(2012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 映衬类分析: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 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分析: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 而悠游的情怀。 学习活动六 学生交叉分析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课后巩固案 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第 4 页 共 5 页 编号:03 编制人:梁玉霞 司马薇 马洪贵 审核人:刘树丛 班级: 姓名: 2、(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 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第 5 页 共 5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