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5.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
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6.火爆的“弃疾”,易燃的“稼轩”
2014年6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关于辛弃疾,我有这么几个印象:一是脾气火爆人勇猛,能文能武能打仗,单枪匹马就敢踹敌
人大营。据史料记载,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中原豪杰并起。辛弃疾带2000余人投耿京麾下,任掌书记。到了绍兴三十二年,弃疾奉耿京之令归宋,拿到节度使大印回来报喜时,却得知部将张安国、邵进已经把老大杀了并归降了金朝。辛弃疾怒了,当即带领50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敌营,干脆利索地将正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枭首示众。
二是豪爽,既有钱,又舍得花钱,碰上聊得来的朋友,大把大把的银子甩给人家。他跟陆游没见过几面吧?就因为喜欢陆游写的诗,非要出钱给陆游盖一座房子,把陆游感动得什么似的。
三是喜欢房子,尤其喜欢大房子。辛弃疾投奔南宋时20多岁,到了40岁便当上副省长兼财政厅长(转运副使)。彼时,他在江西上饶买地盖房,这所房子的名字跟他的号一样,叫“稼轩”,乍一听,好像是看庄稼的小屋,其实超大超豪华,占地100多亩,有房100多间,三面环水,环境优美,奇花异草,假山鱼池,应有尽有。哲学家朱熹是他的好友,路过他家时进去一瞧,“以为耳目所未曾睹”,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的房子!
不幸的是,这所大房子后来失火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花园别墅变成焦土,辛弃疾不泄气,又掏钱在江西铅山盖了一所更大更豪华的房子。
火爆脾气的辛弃疾活了68岁,他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也见识过很多场大火。除了他的“稼轩”失火,还见过镇江府衙失火,见过南京军火库失火,也见过临安城里皇宫失火。后来他去滁州做官,滁州的民房也经常失火,以至于他不得不让官府发放免息贷款,好帮助市民重建家园。
辛弃疾不是火命,他见识的火灾并不比其他宋朝人更多。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临安城里还发生过一场更大的火灾,大火从皇宫以北开始烧起,很快烧遍全城,大半个杭州被夷为平地,多数市民无家可归,文武百官只能跑到西湖上借船办公。有人说这场大火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南宋第一个年号叫“建炎”,这当然是胡扯,明白人都知道,真正原因在于房子本身——那时候的房子大多是木构建筑,跟“稼轩”的字面意思差不多,基本上相当于用庄稼杆盖的房子,特别易燃,一烧就是一大片,想泼灭都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座座花红柳绿的房子,变成一堆堆乌漆麻黑的瓦砾。
宋朝人自始至终都没能把易燃的木构建筑改成不易燃的钢筋混凝土,此后元、明、清三代的人们,也没有做到这一点,于是火灾继续发生,一场场烧过去,一直烧了近千年。到了民国,来自国外的钢筋水泥开始被政府提倡和推广,在抵挡火灾方面表现卓越,所以民国时代的兵火虽然频繁,住宅失火却并不多见。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