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一)-年龄常见称谓
如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古代文化常识(一)-年龄常见称谓
【题文】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必须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年龄常见称谓就是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到底如何称年龄呢?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1.
襁褓:
婴儿。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岁的儿童。 2.
垂髫(tiáo ):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
总角:
指幼年儿童。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4.
豆蔻年华:
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
及笄jī :
指15岁女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6.
束发:
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
冠、加冠、弱冠:
20岁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 8.
而立:
指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
不惑:
1
如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指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 指50岁
11. 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
指60岁。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2. 古稀:
指70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 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13. 耄(mào)耋(dié): 指八九十岁。 14. 期颐:
指百岁。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 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学以致用】 1.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