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小学歌唱活动教学(陈文婧)
浅谈小学歌唱活动教学
【摘要】:千百年来,歌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而存在,也一直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内容而延续到今天。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包括了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学习和运用,包含了音乐感受、音乐欣赏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较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意境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
【关键词】:歌唱教学;歌唱技巧;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在生活中,歌唱能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能情之所使、兴之所至,没有负担、没有约束,自然发挥。然而歌唱教学不只是让儿童学会几首歌曲,单纯的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使儿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全身心的投入情感,充满自信的歌唱。
但是目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学有效地进行,下面让我们逐一进行一些探讨。
一、小学歌唱活动的二声部教学落实不到位
小学阶段的合唱训练基本体现在二声部教学中。但是很多老师忽视对合唱基础训练,对二声部歌曲的教学敷衍了事,有始无终。有的教师干脆去掉歌曲的第二声部,直接将二声部歌曲当作单声部歌曲来教。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该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也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是一种群体活动,不仅在训练学生的和声听觉、声部和谐、节奏和音准方面有很大意义,更重要的是,
1
合唱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励所有参与者精诚合作,在接受技术训练的同时,学会相互合作、遵守规则、自觉控制可能破坏和谐的任何冲动和个性表现,最终泛化为与社会一致又有自己特色的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及人格特征。二声部教学是合唱教学的基础,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的准确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受能力,体会声音的协调与均衡以及情感的统一。在二声部歌曲教学中,一定要按学生的音质特点分好声部,然后分声部教唱,再合起来唱,最终和谐的表现歌曲,千万不可随便舍弃第二声部或敷衍了事。
对于二声部的音乐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听”入手,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中的问题”,我们应该遵循“以感知体验为主、听赏领先”的教学原则。在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中一般以齐唱为主,如果教师总是带领学生进行齐唱或独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合唱歌曲,在欣赏合唱歌曲前作以启发性的引导。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的《海鸥》,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海鸥飞翔的姿势,先启发学生讨论飞在高空的海鸥和飞在海面的海鸥在同时鸣叫是在高度和力度上的不同,接着让他们讨论,如果两只不同高度的海鸥同时鸣叫,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呢?教师总结:两组学生同时演唱歌曲,要保持各自声部的音准和音量。通过这样的练习,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二声部合唱教学就可以顺利的完成。随着教材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渐增加合唱的难度,使学生持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合唱教学便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先低后高,“强化”声部:
学生喜欢唱歌,但是不喜欢音乐课本上的歌曲,流行歌曲一直占据他们心中。对于二声部合唱,就更难激起他们兴趣。在二声部合唱中,高声部的发音位置通常较高,音色显得明亮纯净;而低声部发声位置较低,音色略显浓厚低沉。从听觉上来感受,两个声部容易互相干扰,而高声部的声音比较明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二声部歌曲产生定势:高声部旋律比低声部旋律容易演唱。为避免这
2
种现象,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入为主”。在二声部教学中,要同时倾听两个声部,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倾听低声部的旋律。其次,在学习二声部歌曲时,先学唱低声部的旋律,在学生熟练低声部后,再学唱高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合成二声部。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歌声与微笑》的教学尝试。因为这首歌曲常出现在电视媒体中,学生对歌曲的高声部旋律早已有了音高概念,所以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由于这首歌曲的两个声部基本形成三度的关系,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三度音程练习,运用手势帮助学生解决低声部中sol到升sol的音准,先从唱准、唱稳巩固好低声部,然后再师生合唱、生生合唱、部分合唱最后全体合唱,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初步尝试合唱,让学生体验二声部歌曲课堂教学带来的完美和声。
3.听唱视(手势)结合,解决音准:
音准问题是多声部歌曲练习的首要问题,在课题调查研究问卷中显示有80%的教师认为多声部歌曲教学较难处理的是“音准”问题。当然完美除了可以运用在较为专业和规范的合唱训练中所运用到的诸如气息、声音位置、声部的训练等常规合唱技法帮助解决音准之外,本文意指的多声部歌曲课堂教学训练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两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在学生练习合唱时,教师的伴奏可以同时演奏两个声部,或老师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既各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在学生重点练习某一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亦用轻声演唱自己的声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老师亦可以运用学生唱一个声部时,用琴伴奏另一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
手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借助手势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二声部歌唱练习的极好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柯达伊教学法中使用约翰.柯温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化。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歌曲《雪绒花》:众所周知,多声部歌曲教学的难点还要声部的均衡与和谐,解决这一难点最基本的要求是各声部首先要解决好音准的基础上再运用约翰.柯温手势让声部间相“依”相“靠”。
二、小学歌唱活动中缺乏有感染力的范唱和有艺术性的伴奏
3
如今,很多教师上课不亲自范唱,而更多的用录音机取而代之。教师在教授新的歌曲的时候,并不是将歌曲有表情完整地演唱给学生听,以至于学生无法现场欣赏、体验、感受老师唱的新歌。或是老师曾在恰当的时机范唱了歌曲,但是演唱的效果极差或伴奏效果不好也或伴奏的音乐不符合歌曲的风格、情绪,和声单调,缺乏艺术性。这些,都大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新歌的理解和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唱歌课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对音乐的感悟。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多通过现场示范来激发学生音乐情感。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教师的范唱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歌唱兴趣的培养、正确歌唱方法的掌握等方面有很大的重要意义。比任何艺术手段更直观更具体。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学生能很好的对作品的、速度、力度、情绪、风格等有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打下良好基础。音乐教师具备歌唱技能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懂得并能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能熟练并准确地演唱,通过歌唱把歌曲的美感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欣赏歌曲的能力。古人云:“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讲的就是歌声的感染与熏陶作用。可见教师的有效范唱非一般重要。
此外,弹好钢琴是课堂教学的最好帮手,伴奏的艺术表现和处理得当会增添歌唱的感染力。学生学习旋律的初始阶段,教师的伴奏应该突出主旋律,遇到难唱的乐句要去掉伴奏而弹单旋律,这时伴奏体现在教师的灵活应对。待学生掌握了旋律后,教师的伴奏就要求恰当而丰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歌曲意境、情绪、风格等的把握,教师只有具备娴熟的键盘弹奏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去体验、表现、探索音乐。
所以说,一个优秀的老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不断地修炼基本功。有感染力的范唱和有艺术性的伴奏就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三、小学歌唱活动教学存在漠视学生“喊唱”现象
小学生唱歌就像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些学生在唱歌时,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喊得满脸通红,青筋突暴,轻不了低不了,高音喊唱,使劲的唱高音、强音,走音跑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