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医学1

社会医学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2 22:43:45

1、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

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① 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② 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③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3、社会医学的性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4、社会医学的出现原因: ⑴医学发展的趋势

a.医学发展的趋势:微观,宏观;

b.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变化: 消极的健康观----积极的健康观-----高水平康强观

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的变化:①包括三个方面;②扩大了医学服务的内容;③健康定

义指向健康本身

高水平健康:①健康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努力发挥个人最大潜能的过程;

②健康的综合性,包含生理、情绪、精神、智力、社会、职业、环境七

个方面;

③核心是自我的责任性 ⑵健康疾病认识的变化:

a. 三角模式:约翰.高登提出宿主、环境、病原代表三角中的每一个角,平衡破坏,

导致疾病。

b.疾病的网状模式:早期三角模式强调病原的重要性三角模式被广泛运用。而对于慢

性病,1970年麦克.马洪(MacMahon )等人提出了网状模式,多种原因的因果网

c.轮状模式:强调宿主与环境间错综复杂互动关系,莫思诺提出,以遗传基因为宿主

轮轴,轮轴外围则为生物性、社会性和物理性环境因素,每一部分的致病力,依疾病的种类不同,而占不同的比例。 d.健康状态模式 ⑶社会病因的认识

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关系?? ⑷社会因素在疾病防制中的作用的认识

政府对人民健康担负起责任;部门协作;政策环境的改变 ?? ⑸疾病构成的变化

5、基本理论:①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

②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 ③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

④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险性的观点

⑤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 ⑥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

6、三次卫生革命的区别: 第一次: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推行广泛免疫接种计划、消毒、

杀虫及灭鼠计划,通过综合性卫生措施使得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

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

伤害和精神疾病等。通过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提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

通过各种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措施,有可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三次: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树立

健康新观念,大卫生观念,加强社会卫 生措施,大力防治“文明病”、“社会病”,推行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7、卫生工作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CIH):对健康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转变观念,即健康是人基本权益,维护居民健康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是社区、家庭及居

民个人义务。 8、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是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医学模式是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高度哲学概括,核心是医学观。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是医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

9、演变:⑴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⑵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⑶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⑷生物医学模式

10、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

的一种生理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疾病:虽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检测证据。 1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一个自然人学习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医学社会化:指医学是社会性的事业,承担着社会保健职能。 12、现代医学模式

⑴ 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

高;④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

⑵ 内容:

①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

Ⅰ.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认为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健康、精神和体质发育有着重要作用。认为环境、遗传、行为和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Ⅱ.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系统的论述了疾病流行病学与社会因素的相关性。

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在这个系统框架中,可以把健康或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到人的人体,以及由个体、家庭、社区、人类社会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统。 ②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

Ⅰ.恢复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Ⅱ.更加准确地肯定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Ⅲ.全方位地探求影响人类健康因果关系 ③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Ⅰ.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和自然因素

Ⅱ.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害、消费形式和生活危害因素 Ⅲ.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综合内因、遗传 Ⅳ.医疗卫生服务因素:治疗、康复、预防

④ 新医学模式的指导意义:

Ⅰ、对卫生服务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医疗、预防保健及康复 Ⅱ、有利于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2

Ⅲ、为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方向

13、影响健康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和心理因素

②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害、消费形式和生活危害因素

③生物遗传因素

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治疗、康复、预防

14、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 15、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泛影响性、恒长性、积累性和交互作用。 16、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①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②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中介; ③中枢神经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控制器 17、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的双向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健康←医疗水平提高,社会福利保险,卫生设施条件,国民

↓ 营养和受教育程度? 社会卫生问题 → 损害健康 ↓ ↑

环境污染,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职业危害增加?

18、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

层次。

不同社会阶层因为其所处的环境、劳动分工、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对疾

病的态度、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在健康状况上呈现出种种差异。

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的差别 社会阶层与传染病、慢性病

社会阶层与慢性病的关系比较复杂,结果不一,结肠癌与社会经济成正比关系,而上

消化道癌症成反比关系。

19、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

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文化的类型:

①智能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

件作用于人群健康

②规范文化: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主要支配人类的行

为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

③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和

精神生活作用于人群健康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①无形性;②本源性;③软约束;④稳定性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①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②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③宗教对健康的影响;

④亚文化与反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20、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性包括:① 双向性,落后---不公正;先进---公平 ② 普遍性或稳定性 ③ 变异性 ④ 强制性

21、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它们的发病、发展、预后、

3

转归以及预防和治疗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特点:⑴心身疾病必须具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体征;

⑵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社会-心理因素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

⑶心身疾病通常涉及到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⑷同样强度、同样性质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一般人只引起正常范围内的

生理反应,而对心身疾病易患者则可引起病理生理反应; ⑸遗传和个性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⑹大部分病人不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但能感觉到某种心理

因素能加重病情

心身疾病的防治:⑴ 第一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时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

失衡的主要措施。培养比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质,提高应付危险因素的能力是预防心身疾病的基础。

⑵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

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第二级预防的核心。

⑶第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

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这个阶段不仅依靠有效的药物,还应充分估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

22、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时所表现出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三个基本环节:感受刺激(应激源)—应激反应(心理活动)—应付方式(行为改变) 特点:①普遍性和非特异性;

②防御性与损伤性并存,可相互转化

③一定的强度与时间,一种因素要成为应激原,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但各人的强度和时间可以有明显的不同。

应激性疾病:不良的应激因素作用于机体,如适应机制失调,机体器官的组织及功能就

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应激性疾病,即心身疾病。

23、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包括在童年期家庭教养和境

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机制:①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情紧张与精神压力成为应激源,从而对疾病的发生起到

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②叠加作用;

③不同性质、强度、频度的紧张性生活事件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24、紧张:是机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为抵抗这些力的作用并力图维持其完整性和恢复到原来

状态的一种心理反应。

25、生活方式的概念:个体先天和习惯的倾向;同经济文化和政治倾向相互作用所形成社会

行为;可以由个人控制 (后天习得性)

特性:经常性;广泛性; 持久性

26、健康行为:指一个人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活动。 种类: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预防性行为和改变危害健康行为。 必须满足:五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第一条是必备的

①行为表现必须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即行为必须具备有利性。 ②行为表现必须规律有衡,如定期定量运动,即行为必须具有规律性;

③行为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如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条件选择运动项目,即行为必须具有与环境的和谐性;

4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医学1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① 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② 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③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3、社会医学的性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4、社会医学的出现原因: ⑴医学发展的趋势 a.医学发展的趋势:微观,宏观; b.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变化: 消极的健康观----积极的健康观-----高水平康强观 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的变化:①包括三个方面;②扩大了医学服务的内容;③健康定义指向健康本身 高水平健康: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