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
等常见的说明方法中准确判断出它的类别,然后再从语段中结合实例分析,看对说明的对象起到了何作用。一般情况下,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等,可沿溯上文,联系与它紧密相连的句子作答。 5.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有时则需要对应该词的含义范围等,从上文筛选信息,进行整理概括。
6.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在文段的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在段中叙述故事,一般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同时,也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7.怎样理解某语句在文章中的含义:(如08年南通市中考卷题8: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回答时先要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放回原文,联系语
境,上下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有时答案可能就在紧密相连的上下句,但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把信息筛选出来,进行整理概括。如例题中,只找到上下句的内容,就只回答了语句中的“孕育着财富和梦想”,而对于“一直被自然掖藏”,则要从后面语段中去获取和概括信息了。 8.怎样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先确定句子主干,常用判断句“xx是xx”的句式。再添加表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性质、功用、状态等修饰成分,要求准确、严密、简明。
9.怎样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选文的思路: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有时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
其次”等,都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准确把握说明的内容、顺序和写作思路。
10.回答段中加点的词(或关键词)能否去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这是检查对用词准确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应先回答加点词的意思,接着指出该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现力,再从能否去掉(不能去的情况较多)后,所产生的影响,或用了该词后所起的作用上说明。 11.怎样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主要是结合上下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下段说明的内容,如主要是引出下文,即可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如是承上启下,则要把上下语段的内容用一句话串联起来。
12.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如2008年南艺市中考卷题18:第⑦段划线句中“2691平方公里”与“300里”这两个数字是
否相矛盾?讲明你的理由。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3.如何解答各类开放题:近年来科技作品的新题型层出不穷,有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见解;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的相关现象进行评价;对人类关注的环境、环保等提出解决办法,拟写警示语、广告语、建议等;联系文章和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等等。解答这类问题,要加强整体把握,重视对文本的领会感悟,善于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深入探究,广泛联想,大胆创新。但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合理恰当,不违背常识,要联系文章内涵,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