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现状分析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现状分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2 23:26:22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 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字: 理工科 人文社科 教育 1.引言

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全面的综合型人才,其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这对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层次[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但是,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理工高校大学生因为人文素质偏低而吃亏的问题日益突出,经常出现“有知识没文化”和“做科技工作却不讲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现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现状 2.1人文社科教育模式现状

我国理工科高校的教育模式一般包括有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组织管理、教育过程、学生来源、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在办学模式上,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方式,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省属高等教育学校和民办高校教育,教育部直属院校与省属高校接受统一管理[2]。对公办高校而言,其组织管理主要是以任命和推荐为主,而私立高校则是自筹经费,两者都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学分制进行教育教学,但是私立高校的培养方式相对自由。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的单一国有公办高等学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种所有制企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向多样性和综合性方向发展。大多数的理工高校理工科专业比文科专业多而且实力较强。很多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人文社科知识层面上从高中阶段就相对欠缺。所以,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置上,理工科院校为培养高、精、专的技术人才,专业课程设置达90%以上[2],以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表为例,该学期其所学课程数为十门,其总学分为29分,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仅一门,学分为2分,只占总比的6.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理工科院校的30%以上标准。 2.2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匮乏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理工科大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在本民族文明熏陶下所应具备的文化艺术气质、情操和品格[3]。很大一部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热衷于各种小说和电脑网络游戏,沉溺于低俗的网络流行歌曲,而对国古典音乐、世界名著等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不感兴趣。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行语言文学大赛,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道德经》的达7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只有45.5%的大学生读过或浏览过《论语》[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和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甚少。

2.2.2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交际能力普遍偏低

由于理工科专业自身的特点,理工科专业学生所涉及的人文社科知识甚少。不少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过于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社科教育,自我调节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薄弱。很大一部分理工高校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够自信,甚至表达意思不清楚,与人交谈时总是不能敞开心扉,说话有所顾忌,害怕自己说错话,找不到话题等等。他们不少人不能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失衡。

2.2.3理工科校园缺乏人文社科氛围

理工科高校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忽视,使理工科校园内缺乏人文社科氛围。从学生层面上看,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学生认为人文社科知识不重要,不愿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更乐于将时间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从教师层面上看,由于理工科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是理工科出身,本身人文素养不高。而且不少工科教师认为学生人文社科教育是文科教师的责任,与他们无关,因此在他们的课程教学中只对学生进行理工科专业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从学校层面上看,理工高校中很多管理人员出身理工科,他们对人文社科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加上一些形式化和功利性的观念的影响,使得对校园人文文化活动的投入不够,因而导致校园内缺乏人文气息。因此,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普遍缺少人文内容。 3.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1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意识淡薄

在我国,“重理轻文”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很多理工科院校过分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人文知识的熏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人文社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内容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益”,就越来越被师生边缘化[5]。在选择专业时,就业前景被当作首要的考虑因素。他们认为人文社科的学习和研究没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选择理科专业更容易找到工作,存在着实用主义思想。同时,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并不清楚人文素养的内涵,不了解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少理工科大学生反映,理工科专业课课程太重,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意识自己忽略了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因此对人文社科知识不感兴趣。这些都导致了理工高校大学生的人文意识淡薄。

3.2理工科高校对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63.6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不够重视,并将“学校不够重视”这一条排在妨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几大原因之首[6]。主要表现在:一、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接受文理分科,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在上大学之前人文素质就差,上大学后学校对人文社科教育的忽视,让学生们更是觉得人文社科知识不重要。二、理工科高校人文师资薄弱。从目前来看,理工科高校的人文课教师编制不足,

领导和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不够,从而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遇到各种困难。另外由于在理工科高校人文教师得不到重视,很多老师认为事业得不到发展、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而选择转业,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和人文教育水平低下。

3.3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不少理工科高校在人文社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问题。首先,文科类课程只占所有课程中的小部分,而且多数是以选修课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无法对人文社科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课程学生可选可不选,学校没有硬性的规定,很多学生选课只是为了挣学分而不是为了学习,因此会经常出现逃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另外由于上课时间通常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这种种不利因素使得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大。其次,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大学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7]。重理轻文,大学课程过早专业化,过度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使得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所开设的人文社科的课程当中,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范围内的课程占有很大比重,使得理工科大学生能接触到的人文社科知识内容少之又少。

4.理工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对策建议

4.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视

长期以来,人文社科教育在理工高校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要想从根本上加强理工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视,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克服过去那种人文社科知识不重要、人文专业不需要太大投入的错误思想。加大人文社科的学科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社科知识及其重要性。第二,稳定和加强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往往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强弱,以优厚的待遇条件吸引并留住高层次的人文社科专家,有利于提高人文社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此外,可以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研究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人文社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4.2加强校园人文社科氛围的营造

实践证明,建设具有浓厚人文社科氛围的校园文化,是达到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社科氛围,更容易引起理工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视,才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社科氛围的营造

可以以校园为起点,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修建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陶冶身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社科知识讲座、文艺演出、文化月、文化艺术节等,活跃校园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社科知识的无限魅力。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理工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和完善,有利于他们将学到的人文社科知识转化为良好的内在品质。再次,学校应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加和更新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图书,有利于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从而加强校园人文社科氛围的营造。

4.3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节

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注重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协调和统一[6]。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理工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节:一、增加人文社科课程并加以强调其重要性。可以将其中部分较为经典的课程设为必修课,使提高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成为开设人文社科课程的主要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这一层面上。二、学习国外理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方法,加强人文教育中开设综合性交叉课程,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中,把哲学视角引入工科课程,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三、开设人文社科知识辅导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自愿选择参加人文社科知识的辅导,调动学生了解和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常县宾. 刍议加强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效途径[J],高教探索,2011年4期. [2]陈静静.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0310. [3]刘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0516. [4]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705.

[5] 钟明荣, 孔峥臻. 高校理工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浅析[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4月第32卷第2期.

[6]李凤琴,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 20071101.

[7] 王小青,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 200912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 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字: 理工科 人文社科 教育 1.引言 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全面的综合型人才,其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这对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