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
房价涨幅分别达到了44.5%、51.2%,其他不少城市也出现了大幅上涨情况,这样的上涨速度显然难以持续。
因而,从国外的经验、我国1992年-1994年海南房地产的走势以及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可以判断出,我国的房价已普遍偏高,超出了居民的可承受能力,集聚了一定的泡沫成分,有其调整的内在动力和必然性。
2、对房市的专项调控政策和宏观紧缩政策是导致此次调整的直接原因
2006年-2007年,房价快速上涨使投资、投机需求迅速增加,而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房价的暴涨,土地价格也出现了飞涨现象。为此,2007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房地产的专项调控政策。其中,以“二套房贷”为标志的银根紧缩政策使资金泛滥的房地产市场突然缺血,投资、投机需求遭到重大打击,不少资金离场,需求开始萎缩。与此同时,银行开始惜贷,作为银行优质客户的房地产开发商在一夜之间被银行冷落,开发商的资金开始紧张,囤积楼盘和土地的成本加大,加快周转速度成为众多开发商的选择,房地产供应在短期内增加,供求关系发生反转。在调整初期,因高房价下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行业表现出明显的销量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价格开始调整。
另外,我国为防止经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向全面的、较高的通货膨胀,同时为调整房市结构、防止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和挤压房市的泡沫以避免出现大的资产泡沫化和减轻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紧缩政策。
除银根紧缩政策外,房地产行业的其他调控政策也推动了行业本轮调整的发生。
3、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改变了我国房市的预期
自2007年5、6月份开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也传导至中国,增加了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房市的预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改变了政府的预期。次贷危机使我国政府意识到房地产泡沫和房地产领域集聚的金融风险及房地产金融危机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会危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社会稳定,因而有必要采取紧缩措施,加大挤压我国房市泡沫,使我国房市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警觉起来,并采取了多项紧缩政策来调控房市。
二是改变了金融机构的预期。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使我国银行意识到重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至关重要。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的,为降低风险,银行采取了多项针对房地产的措施。
三是改变了投机者的预期。
四是改变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预期。次贷危机使房地产开发商认识到房市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市场,房市因为泡沫破灭而衰落对谁都没有好处。
以上预期的改变都会改变我国房市的供求状况,使得房价在近期有向下调整的需要。
4、近期我国已进入此轮房市周期的下行轨道
据笔者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我国的房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概是五年一个周期。此轮周期始于2004年初,并于2007年达到波峰。目前已进入此轮周期的下行轨道,而且还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
四、我国房市的未来走向
目前,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我国房市此轮调整的时间有多长,幅度有多大,何时见底,其未来的走向如何?根据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人口结
构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断和结论:
1、我国房市已进入调整期,但不会崩盘
决定我国房市不会崩盘的原因如下:
一是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政府不允许房价崩盘。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一直占GDP5%以上的份额,2006年、2007年更是连续两年超过10%,是事实上的支柱性行业。并且,房地产业的产业链条很长,对相关的建材、钢铁、水泥、家居等行业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从目前的政府财政收入来看,根据国土资源部公报数据,2004年-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分别为5894亿元、5505亿元、7677亿元,2007年1月-11月为913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接近20%,卖地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加上房地产开发环节的营业税及其附加、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直接税费,两者合计约占财政收入的27%,若考虑相关建材、建筑等行业,贡献的收入就更大了。
二是我国房价价格偏离幅度不大,决定其跌幅有限。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阶段,房价收入比应该比国际上通常的6~8倍要高。参考日本和香港的历史,我们认为,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将在10~12间达到高位平衡。对于二线城市,由于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配套等方面与一线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认为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8~10倍的范围内是较为合理的。而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15左右,除深圳偏离正常价格上限约40%外,北京、上海偏离的幅度并不大,这也决定了其调整幅度有限。
三是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未变坏,支持房价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明年也可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人均收入增长率也不会降低;同时城市化和人口因素也未恶化。这就决定了我国近期对住房的需求不会波动太大。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房地产商和已购房者也不会允许房价调整幅度太大。
四是从我国历次的房市周期和其他国家的房市周期来看,此轮调整的时间大概为两年。从我国90年代以来的几次房市周期来看,我国房市的调整时间大概都在两年左右,如1993~1997年的周期中,95~97年为调整期;1998~2003年的周期中,02~03年为调整期。
因此,我们判断房价的总体调整幅度不会超过30%,调整时间大约在两年。
2、我国房市中长期供应仍然偏紧,未来的发展前景趋好
虽然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因为价格过高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供给大于需求,但从中长期来看,供应依然偏紧。从需求来看,我国目前城市化率约为45%,正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保守估计,每年有约1300万人口进入城市,按目前人均27平米计算,这部分需求约3.5亿平米。我国目前存量住房约160亿平米,以平均使用50年计算,每年折旧拆迁量约为3.2亿平米。此外,目前城镇人口已接近6亿,改善性住房需求按0.5平米/人/年计算,这部分需求约3亿平米,上述几项总需求接近10亿平米,而2007年的竣工量只有5.8亿平米,缺口巨大。
从决定我国房市的长期因素来看,这些因素不仅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且在未来会进一步发挥其作用。这包括:
一是人口因素。即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个因素可以从人口的发展史和住房史可以看出。我国20世纪80、90年代的婴儿潮在本世纪初开始步入工作,他们会释放出巨大的购买力和需求,从而刺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
二是收入因素。即随着人们的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收入跨越某个范围后,人们对住房的结构、住房大小、舒适度、环境等都会改变,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个可以从许多关于一国人均收入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三是城市化因素。即随着一国城市化的发展,房地产业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根据数据统计,2005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2.99%,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60%,在此期间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意味着新增城市人口1300万,房地产行业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