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自考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 图文
26.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手段和经济计划 B.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和经济计划 D.法律手段和经济计划 27.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28.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起始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D.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2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制 B.首长负责制 C.集体问责制 D.民主集中制 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 C.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D.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有 A.李嘉图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圣西门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D.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33.下列各项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有
A.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4.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有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 35.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6.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观条件包括
A.社会平均生产条件 B.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C.社会平均劳动强度 D.社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3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
A.I(v+m)=II c B.II(v+m)=Ic C.I(c+v+m)=I c+ IIc D.II(c+V+m)=I(V+m)+II(v+m) 38.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生产价格与价值关系的有
A.生产价格的形成要以价值为基础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D.社会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相等 39.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有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实行按劳分配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 44.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45.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47.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李嘉图 B.马克思和圣西门 C.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D.马克思和恩格斯 2.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物质性 C.世界的可知性 3.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
A.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B.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规律 C.通过改造规律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改造世界消灭客观规律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B.绝对观念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
D.世界的多样性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策略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
B.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 C.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渗透性因素
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
A.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 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C.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4.人的本质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素质 C.人的社会属性 15.具体劳动
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A.生产资料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D.劳动对象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1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8.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A.检察机构 A.购买阶段
B.法院 C.警察机构 D.议院或国会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19.已购买而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
D.人的文化素质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年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之比
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D.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 21.资本主义商业企业的利润率应大体相当于
A.剩余价值率 B.平均利润率 C.银行的贷款利率 22.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 B.监事会 C.理事会 D.股东大会 23.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
A.土地的经营垄断 B.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C.土地的肥沃程度 D.土地的地理位置 24.把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企业在流通环节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是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25.资本主义的国有资本和国有经济一般不参与
A.基础设施的建设 B.战略性科学研究 C.普通消费品生产 2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A.能够消除经济危机 B.可以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的某些矛盾 C.能够防止生产过剩 D.可以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7.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立足于
A.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言 . B.巴黎公社原则 C.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C.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
A.贫富差距的拉大 B.革命领袖的出现 C.政治腐败的蔓延 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和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它具有
A.彻底的批判精神 B.完整的理论体系 C.鲜明的政治立场 32.下列范畴属于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有
A.内容和形式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本质和现象 33.规律的特点表明,规律具有
A.永恒性 B.有用性 C.客观性 D.普遍性 34.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检验今天人们提出的全部认识,这说明 A.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
B.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 C.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 D.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3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C.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历史观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37.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
A.两大部类的平衡 B.总供需的平衡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D.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38.生产成本的形式
A.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模糊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D.可能性和现实性
D.严密的逻辑结构 D.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
D.生产力决定论
D.公共产品生产
D.银行的存款利率
39.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
A.生产国际化 B.贸易国际化 C.区域集团化 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
A.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B.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C.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D.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4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 44.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47.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一元论 B.二元论 C.唯物论
D.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A.生命物质的共性 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 D.一切物质的共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lO.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 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 D.相互作用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原理 D.经济全球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