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原因也有很多。家庭是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和家庭的阶层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改善家庭环境,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 亲子关系 教养方式 阶层地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而父母则是他们所有接触的人中最主要的重要他人。本文探究的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包括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阶层地位。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1.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它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并将影 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有特色的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人生过渡的时期,过渡性往往和不稳定性联系在一起。
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发展。有研究表明,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虽然受教育程度与能
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更懂得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交流和开导,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特殊的亲子关系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有些人的父母是残疾人或是聋哑人,这些父母本身心理就没有正常人那么健康,那么又如何引导他们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研究表明,离婚后较短的一段时期(通常是 1---2 年)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段社会性和情感分裂期。更有研究发现,对父母在青春期前就已离异的女孩而言,家庭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具有“延时性”,即当儿童发展到青春期时,这种影响才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离异家庭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大的,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
2.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学者张文新(1999)也指出,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它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在上述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养方式的含义归纳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它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教养行为、教养情感等多种方式组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风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张青方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自我同一危机都有很大的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水平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的水平都呈显著的负相关。Erikson(1950)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反之,如果父母持有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将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反社会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专断型教养方式,这是一种限制性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人为孩子设定许多规则,希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
通过权力而不是道理迫使孩子顺从他们不向孩子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迫使孩子服从。青少年正在处于叛逆期,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反对坚持这种教养方式会把孩子推的更远,更容易走上歪道,严重的会使孩子心理扭曲或者抑郁,这种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伤害。二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下,成人给予孩子自主,谨慎地向孩子解释提出的限制,并且能保证孩子听从教导。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孩子在知道原因后也很愿意的去完成这些要求。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是纵容型教养方式,采用此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几乎不对孩子做出要求,几乎不会控制孩子的任何行为。这种类型的父母会作出相对较少的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能够密切地监控孩子的行动,很少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坚决的控制。因此青少年心理发生偏差或者出现什么问题时,父母也毫不知情,导致情况越来越严重。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敏感多疑、焦虑、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3.家庭的阶层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代表了家庭所能够获取资源的差异,它提供了青少年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人际资源。国外有研究表明家庭贫困容易导致青少年不良的发展结果: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所养育的子女在入学后的学业水平也不会太高(Bradley & Corwyn, 2002);家庭收入低的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模糊不清,缺少积极的预期,认为自己不能够掌控未来(Nurmi, 1991),并且他们更早地考虑职业目标而不是教育目标(Poole& Cooney, 1987);来自父母失业家庭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自信,自我评价水平低(Paulter & Lewko, 1987),而父母工作较好的青少年往往信心十足,并对未来发展拥有积极的预期(Neblett & Cortina,2006),并且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更深入更细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清晰的规划(Nurmi,1987)。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健康、认知发展、学业成就和社会性情感等方面,并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个体,他的身体健康、认知发展、学业成就、社会情感发展得越差越缓慢
青少年对于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首先是通过父母在社会上的地位,父母的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