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医科大学·考试复习doc《免疫学》-简答题2
▲1比较TD-Ag和TI-Ag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 TD-Ag TI-Ag 组成 B细胞、T细胞重复B细胞表表位 位 T细胞辅助 必须 无需 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细体液免疫 类型 胞免疫 抗体类型 以IgG为主多IgM 种抗体 免疫记忆 有 无
▲2以IgG为例,简述Ig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组成的四肽结构。多肽链N端重链的1/4,轻链的1/2氨基酸序列多变,为可变区,由HVR和FR组成;多肽链C端重链的3/4和轻链的1/2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为恒定区
功能: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发挥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效应;体外表现为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M)的恒定区有补体的结合位点,与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发挥相应的免疫作用
3.与FcR结合,Ig经Fc段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R结合,发挥调理促吞噬作用(IgG)、ADCC(IgG)、介导I型超敏反应作用(IgE)作用
4.穿过胎盘和黏膜,建立新生儿抗感染(IgG),黏膜局部抗感染(sIgA)
5.免疫损伤作用: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 ▲3简述各类Ig的生物学特性
IgG:1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
2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建立新生儿抗感染免疫
3具有激活补体、调理促吞噬、ADCC等功能
4亲和力高,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5引起II、III型超敏反应
IgM:1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无铰链区,有
CH4
2天然血型抗体
3个体发育的免疫应答时产生最早,是早期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4很强的结合抗原、调理促吞噬、激活补体的作用
5单体IgM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CR IgA:1血清型多为单体,分泌型为双体,且带
有分泌。。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为婴儿提供胃肠道保护
3sIgA存在于多种分泌液中,在粘膜局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IgD:mIgD是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
成熟的标志
IgE:1血清含量最低,单体,无铰链区
2为亲细胞抗体,参与I型超敏反应 3参与抗寄生虫感染 ▲4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补体C3b、C4b片段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免疫黏附: 清除免疫复合物
4.炎症介质作用:C3a、C5a通过过敏毒素作用和趋化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 ▲5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抗原抗体内毒素、酵MBL与病原激活物 复合物微生物的甘(IC)、IgM、母多糖凝IgG(1~3) 聚IgA、IgG4 露糖残基配体结合 参与成C3,C5~C9 C2~C9、分 C1~C9 B,D,P因子 MBL、MASP C3转化酶 C4b2a C3bBb C4b2a C5转化酶 C4b2a3b C3bnBb C4b2a3b 作用 特异性免早期抗感疫 染 早期抗感染 ▲6 HLA I类和II类比较 I类(B,C,A) II类(DP,DQ,PR) 分子结构 α链、β2-m α链、β链 肽结合结α1+α2 α1+β1 构域 表达特点 共显性 共显性 组织分布 有核细胞表面 APC、活化的T细胞 功能 识别和提呈内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抗原肽,与辅助受体结合,对CTLCD4结合,对Th的识的识别起限制别起限制作用 作用 ▲7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初次~~: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应答 再次~~:初次~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 初次 再次 潜伏期 长(5~10d) 短(2~5d) 抗体倍增速度 较慢 较快 平台期 抗体水平低 抗体水平高 持续时间 较短(d或w) 长(y或终身) 抗体类型 IgM IgG 亲和力 低 高 意义指导预防接种和制备抗毒素;(感染早期)免疫诊断
▲以A型血输给B型血的人所发生的输血反应为例,说明Ⅱ型超敏反应的机理。
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B型血的人血清中有天然抗A抗体(IgM),两者结合后: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使红细胞溶解。以及通过补体裂解产物C3b、C4b、iC3b介导的调理作用,使红细胞溶解破坏。②通过IgM的FC段与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调理吞噬或ADCC作用,溶解破坏红细胞引起输血反应
▲按功能分T细胞有哪些亚群,各有何功能? ——Th细胞、CTL细胞、调节性T细胞 1。Th细胞:
①Th1细胞: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这些免疫效应功能与Th1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如:IFN-γ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病原体的能力。IL-2、IFN-γ和IL-12可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
②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5、6、10、13)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泌和抗体的生成,故其作用是诱导和促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变态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CTL细胞: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机制:①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淋巴毒素,诱导靶细胞崩解和凋亡。②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3。调节性T细胞:通过抑制CD4+ 和CD8+ 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
机制:变应原进入近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IgE以其FC断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FC 结合,使机体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即可通过结合靶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交联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白三烯、组胺等),发生过敏反应。
防治原则:(1)远离变应原
(2)脱敏治疗:A,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B,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3)药物治疗:A,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B,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4)免疫新疗法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是半抗原,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酚或青霉烯酚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以Rh血型不和的新生儿溶血为例,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防治原则 输血(Rh+
) 刺激 流产(Rh+
) 母亲(Rh-) 正常分娩(Rh+
) 产 生 通过胎盘 第二胎(Rh+) 抗Rh+(IgG)
胎儿体内溶血
死胎、流产等
特点:1是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的超敏反应
2抗原均在靶细胞上 3参与的抗体有IgM、IgG 4效应细胞是吞噬细胞、NK细胞 5有补体参与溶解细胞、调理促吞噬作用 6无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
防治原则:产后72小时给母体注射Rh抗体,
及时清除母体内的Rh+红细胞,防止母亲致敏或产生抗Rh+(IgG)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