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教学语言规范性的再思考
幽默,让课堂灵动起来……
——课堂教学语言规范性的再思考
曾经听一位同事按照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案上《小稻秧脱险记》,虽然教学设计与于老师完全一致,可效果似乎平平,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收拾”和“倒下去”的意思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句子: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谁能把杂草的话来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如果你的声音再小一点就好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虽然你有点喘气困难了,可是声音还是太大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还是差一点) ”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多了。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 后来我翻阅了于永正老师执教这个片断时的课堂实录: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在喷洒一点。(说完,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困难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吗?
(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
比较上述两个片断,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老师的教学语言都较规范,但第一位老师仅仅是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根本就无法领会为什么该这样读,因此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尽如人意。而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规范,而且极具幽默感,整个课堂,处处充满着于老师幽默的语言,时时爆发着学生会心的笑声,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得自然,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具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 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幽默感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生活技巧。
其实我们的教学语言,也需要幽默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有益于教学氛围的愉悦,学生心态放松,思想灵活,敢想敢说;有益于驱除疲劳,符合劳逸结合的原则,课堂40分钟,学生不可能全神贯注每一分钟,中间又没有休息时间,所以运用幽默的方法,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有益于学生换脑思考,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因为幽默需要从不同角度,非常规思维;有益于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近。
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幽默起来呢?其实有很多方法,如衬跌法、对比法、倒置法等等,在教学中,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让我们的教学语言幽默起来:
一、移用词语 在转换中创造幽默 移用词语,就是把惯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在转换中获得幽默感。
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修改病句的练习,在讲解中我们经常枯燥地跟学生讲解病句的病因和修改的方法。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厌烦。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呢?我就采用了移用词语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极具幽默感:
病句:今天,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地倾听了电影《哈里波特》。 师:这是一句病句,谁替它把把脉?它病在哪里? 生:它病在搭配不当,“倾听”与“电影”不能搭配。 师:那么如何治呢? 生:把“倾听”换成“观看”。
师:哦,原来是进行“移植手术”。那么这句话还有其他毛病吗?
生:它还病在重复罗嗦。“兴致勃勃”和“兴高采烈”意思相同不能重复使用。 师:那如何治呢?
生:应该把“兴致勃勃”和“兴高采烈”其中一个删去。
师:哦,原来需要进行“切除手术”。 同学们,其实,我们修改病句,就好像医生替病人看病一样,自身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该“切除”的就“切除”,该“移植”的就“移植”,做到“药到病除”。如果大家平时多读书,提高语文素养,句子方面的“疑难杂症”是难不倒你们的。 在这里,我巧妙地把“改病句”比作“医生看病”,并且郑重其事地移用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歪解词义 在荒诞中创造幽默
歪解就是歪曲、荒诞的解释。它不求正正当当的原因,寻求的是不是原因的原因,弄出似是而非的原因,甚至驴头不对马嘴的原因,才能与对方共享幽默之趣。
曾经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狐假虎威》,其中有一个片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歪解词义”这一幽默方法的魅力。
师:“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作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的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作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 师:读懂了吗?把什么拉长? 生:把声音拉长。
师:对!是说话用力,把声音拉长了。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个“我”字要拉得稍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得语气。注意:“我”后面是个问号。
(学生再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范读得绘声绘色,引起一片掌声。)
教学中,于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扯着嗓子”就是把嗓子拉长的意思。并没有马上给予指正,而是“将错就错”,做了一个“拉喉咙”的动作,并反问:“这能受得了吗?”学生心领神会,这个“扯”并不是把嗓子拉长,那么到底是拉什么呢?于老师请学生读课文找答案。在反复地朗读中,学生自然知道这个“扯”是把声音拉长的意思。于老师正是运用了“歪解词义”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学习。
三、降用词语 在错位中创造幽默
降用词语也就是故意用一些重大庄严的词或专业化术语来说一些细小的事,从而获得一种错位的幽默。
曾经听一位老师上《故乡》。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提问题。
生: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 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是谁说的? 生:杨二嫂。
师:是的。杨二嫂举报了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以此为借口,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件事情,反映了杨二嫂爱贪小便宜的心理。
(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课堂上,这位老师用一句话就把这堂课要讲的知识点说透了:“杨二嫂举报了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以此为借口,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件事情,反映了杨二嫂爱贪小便宜的心理。”这样一来,老师倒是省事情,但是,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每句话的布局与安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读课文,找理由。我在后来的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生: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 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是谁说的? 生:杨二嫂。
师: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这是法制社会,没有证据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