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二级)1000
办的方针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人口大国,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完全靠政府包办,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人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兴办社会体育事业的格局。要深化体育改革,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一家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主要靠政府投资办的模式。政府要鼓励、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社会体育事业,形成多兴办主体、多兴办形式、多渠道投资,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社会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礼会为满足人们多样化体育需求提供条件的发展模式。 5.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方针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宪法规定的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责任。我国在组织人民群众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要提高我国社会体育的规模和水平,则需要解决社会体育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这方面欠缺较多,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和质量。在坚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体育事业的建设,按照党中央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用搞建设的思路去发展社会体育事业。
6.特别保障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方针 《体育法》规定,“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特别保障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是社会体育的责任。国家要在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设施、内容、指导等方面提供特别保障,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7.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方针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国家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加以扶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体育事业,对于加强民族团
结、繁荣民族文化、维护国家稳定、巩固国防等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二)我国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1.我国社会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我国社会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普遍增强人民身体素质、完善人民心理品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基本途径就是人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没有人们对于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实现社会体育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一句卒话。因此,社会体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所谓使更多的人参与,一是要使正在参与的人坚持下去,二是要使中断参与的人重新参与,三是使尚未参与的人尽快参与。
2.我国社会体育的基本任务
(1)广泛开展各色各样的、健康文明的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宪法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定;《体育法》也规定,“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因此,广泛开展各色各样、健康文明的社会体育活动是社会体育工作的最基本任务。完成这项任务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责任;不仅是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责任,而且也是各级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责任。这项基本任务是一个核心,其他任务都是围绕这一任务展开的。
(2)建设和改善社会体育活动的体育环境和物质条件:从社会体育工作角度讲,就是要形成崇尚体育健身、参与体育健身,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科学和参与社会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环境氛围。就是要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体育组织、指导者队伍和法规制度等,从而支持、吸引、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3)引导人们为体质与健康投资,促进人们体育消费: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体育工作应该承担起引导人们为体质与健康投资,促进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任务。体质与健康是人们生存、享受与发展的基础和资本,向体质
与健康投资,进行体能与健康储备,如同知识与能力储备一样重要。进行体质与健康消费,就像人们进行教育消费一样,应当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一部分。因此,社会体育工作应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注意引导人们的体质投资和体育消费。
(4)继承和创新社会体育知识与技能:我国社会体育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社会体育文化。现实的社会体育工作,一方面,继承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着外国的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在实践中创造着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新的基础上延续着中华社会体育的文明。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体育知识与技能是我国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体育工作要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科学文明、丰富多彩的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体育文化,为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奋斗目标
(一)为国家总体奋斗目标服务
1.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服务
1996年3月17日,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立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体育事业应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融人国家的总体奋斗目标之中,应该为实现2010年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更加富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奋斗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奋斗目标服务
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确定的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
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应该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目标奋斗。事实上,社会体育在显著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等公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方面;在显著提高公民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包括体育生活质量方面;在显著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包括体育生活环境的城乡文明程度方面,都是大有作为的。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奋斗目标 1.社会体育的总体奋斗目标
1995年,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确定的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一奋斗目标包括3个部分,一是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体质与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三是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个目标的核心就是通过改革,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从而能够基本保障中华民族体质与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能够保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伞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不仅明确了21世纪初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总体奋斗目标,而且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建设全民健身体系提升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所谓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地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