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一年级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基本上帮助解决了学生的吃喝拉撒事物,对老师就像对母亲一样,会产生很大的依赖。而小学教师则更多的是注重学科教学,于是老师成为了孩子们眼中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因而不敢与之亲近。
三、针对小学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学校规章制度
外铄论的代表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良好习惯。”孩子就像是一块“白板”,需要外力对其进行雕刻,帮助其找到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以一年级新生来讲他们正处于幼儿向儿童的过渡期,对校园生活必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而学生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予以他们正确的引导。
1.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新生在进入小学之前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突然进入到充满规则制度的校园生活,必然会不适应,所以对他们的行为要求应该放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多运用游戏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儿童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应该尽量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因材施教,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树立榜样,激发自觉。
低年级的儿童仍处于模仿阶段,模仿是学习的形式之一。因此,树立榜样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自觉学习的手段。在生活中多树立一些现实榜样,如表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这样可以起到让学生自觉模仿的效果,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要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注重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孩子从中获益,帮助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家校合力,注重方式。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采用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审理特点。如:开展多样的亲子活动,由父母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家长监督,在校老师看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中经常开展有关文明礼貌和良好行为的主题班队会和主题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
9
到同学之间的情谊,同时也帮助培养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4.尊重个性,严格对待。
教师采取的所有教学都是以为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自尊情况下对其进行严格要求,要批评与教育相结合。尤其是批评,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用善意的语言去进行感化教育,而不是对其惩罚打骂和冷嘲热讽。要以爱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被尊重的喜悦,从而使他们自己认识到不足而进行改正,这样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生入学以后,主要生活内容发生改变,由原来的游戏为主的生活变为学习为主的生活。这段时期,小学生很容易出现适应困难,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培养新生的兴趣,促进对课堂的适应。
1.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一年级由于离开了往常依恋的幼儿园或母亲,极容易产生心理恐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采用鼓励、激励性的语言,从而使他们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教师尽量使用商讨式的语言更能使孩子接受并跟随;教师采用建议性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表扬他的现状并提出建议性的教学要求,学生更能从心理上进行接受;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多运用开放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自身的优势与特长。鼓励性的语言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内容与方式的整合。
在这一部分,对教师有着极为高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看做是一个整体,避免内容和形式的单一,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各之间的联系,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广泛运用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允许并鼓励想法多元和正解多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思维灵活。在课堂中多采取游戏性质的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书面作业和讲解,以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教师和家长往往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要知道一年级新生处于不稳定阶
10
段,所以“一考定终身” 对他们是不适应的,如果家长和教师只是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那么势必会打压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发展,不利于孩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采取多元的考核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只看成绩。
(三) 改善集体环境,增强学生集体意识
学校生活是集体生活,学生要适应集体生活,那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培养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找到集体归属感。虽说在入学前,孩子们可能就已经接触到了集体生活,形成初步的集体观念,但是还是比较模糊的,认识是不够清楚的,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就要帮助他们强化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从班集体环境、活动、班风和舆论对他们进行感化和影响,密切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帮助适应集体生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改善环境布置,创建集体氛围。
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刚入学的孩子可能会对小学的整齐划一的教室产生生疏或畏惧。因此,在教室问题上,学校可以对教室进行大胆的改装,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商量商讨,合理对教室进行改造,把教室布置得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感到温馨和快乐,这样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知识。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添加自己喜欢的颜色或人物,在教室里种植一些植物让教室看起来更生动,在教室里使用一些鼓励性的标语等等,一定要加快孩子们融入校园的步伐。
2.强化教育,加深认识。
反复加强教育,让孩子们明确自己与集体的利害关系。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强不算强,集体强才能带动大家发展更好,强大的集体才能保护弱小的个体,但是强大的集体需要弱小的集体共同努力,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在今后6年的生活中一起走得更好。
3.鼓励参与活动,增强集体意识。
要让孩子清楚明白,班集体就像是一个家,家需要大家的共同爱护。鼓励学生帮助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整理教具、学具,要当众表要他们,但是同时也要提醒他们轻拿轻放,爱护公物。在做操或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时,表扬那些听从指挥的同学,批评那些不听从指挥的同学,告诉他们个体行为会影响集体荣誉,培养他们的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
11
4.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班级事务。
班级是一个系统,系统就有分工又负责,岗位就是分工负责的基本单位。要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所以在岗位制度方面,可以采取多形式设岗,一岗多位,轮换上岗等,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的能力,教会他们爱岗敬业,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奋斗,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提升班集体的群体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全班同学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适应集体。
(四) 注重关爱与尊重,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处理是新生进入校园后需要适应的两大重要关系,在学生适应校园中占有重大地位。如何让学生适应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1.尊重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对待所有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应该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这里,教师应该抛开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智力、样貌等因素,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取得他们的信任。同时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出发,要知道恋母情结在这个阶段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教师要以爱的方式来关注学生,花时间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抛开教师的架子,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多组织师生活动,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待学生首先要尊重他们,其次对他们的评价要多元,以提高他们的自信,最后对他们的态度要以鼓励为主。
2.进行指导,建立融洽同伴关系。
在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问题上,对待一年级新生,教师应该予以足够的指导,帮助他们关系的建立。要指导他们在学习上要互帮互助,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与合作,同学之间不能持强凌弱,不能排斥后进生等等。要鼓励同伴关系发展好的学生,并向其他学生展示,树立榜样。在学生之间开展讨论活动,激发思维,共同理出交友或恰当处理关系的好的方法。相信加上教师的指导,新生的同伴关系的发展会走向良性。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