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检测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检测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8:39:23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共4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出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1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A.“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B.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C.“孝”是“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文”是本与末的关系。

D.“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标准。 思路解析C项,“孝”与“文”的关系不属于“孝”与“教”的关系。 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通过教育可得到的结果。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D.原始形态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并非只是“愚孝”或“伪孝”。

思路解析B项,“是通过教育可得到的结果”错,原文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含义是“孝是教育的出发点”。 答案B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是所有善行的开端,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是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B.在古人看来,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C.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才可以学“文”,其目的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D.不论古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这是“孝”的故事能流传的原因。

思路解析D项,“都是……进步行为”过于绝对,比如《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就有“愚忠”“愚孝”的成分。 答案D 二、课内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 效:胜任。 .B.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C.虽然,犹有未树也 树:树立。 .D.犹有所待者也 .

待:等待。

思路解析D项,“待”的意思应为“凭借”。

非:指责。

答案D 5对宋荣子嗤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B.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他们自鸣得意,与斥安鸟一样所见甚小。 D.他们不值得夸耀,在世上没有更高的追求。

思路解析C项,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一句可知此项最全面。 答案C 6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逍遥人物。 B.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为了说明像宋荣子一样修养品行,像列子一样,一无凭借,御风而行。

D.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说明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思路解析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为了说明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用宋荣子、列子做衬托。故D项最准确。 答案D 三、课外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蓼庄图记

[清]戴名世

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

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

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其间。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其地昔无网罟,河鱼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结网得鱼,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然抗怀高寄,尝书苏文忠诗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使善画者为.之图。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而烟波浩渺,蓼花弥望无际。

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者武陵渔人既出,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余得以相从终老于其间,先生其许我乎! .

(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⑤抗怀高寄:高尚的情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慨然有遗世之思 遗:抛弃。 .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 .C.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 .D.先生其许我乎 .答案C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B.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C.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D.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思路解析首先疏通句子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之”“由是”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答案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来的,世间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间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B.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民风古朴,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读诗书,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种稻、捕鱼等事情。

C.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

D.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陵渔人”与之呼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思路解析C项,“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和“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原文找不到根据。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许:答应。

迄:直到。 置:购置。

思路解析C项,“置”的意思是“放在一边,弃置”。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共4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