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教育论答题
现代教育论
1. 简要评述“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 答:此二者理论是根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来划分的,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是把受教育的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成这样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目的是促进个性发展还是应当满足社会需要,从而产生了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两大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者的分歧主要部分在于各自提出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教育目的是什么,二者谁高谁低,各自的价值怎么衡量。
个人本体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在18世纪流传,代表人物有卢梭,萨特等。下面以卢梭为例。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如果这种植物继续发育的话,它又会直立地生长的。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一 个人本体论主张教育目的要从人的本性与本能的需要出发。
二 个人本体论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使人的本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四 评价教育价值以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流传于19世纪下半世纪,一切服从于社会服务的需要。代表人物以孔德,涂尔干为主。孔德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
一 社会本体论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 二 社会本体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社会目的。 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效益为衡量
二者各执一端,强调了价值功能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到了极端的程度。只有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关系统一起来,社会和个人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互相存在条件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二者辩证统一起来,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2.简述基础教育633学制的制定依据。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作为教育制度核心的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各国建立的学制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现行的是633学制,修业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影响学制制定的依据有几下几方面:
1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政治经济制度。因为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制度的性质,教育权,
受教育权,教育类型和方式。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政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体现了这一点。
2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学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的类型也进一步多样化。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制度的发展。
3 学制的建立要依靠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不同的文化类型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教育制度。 4学制的建立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要经历不同的年龄段,从而制定入学年龄,学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升级升学制度的弹性年限限度的确定。我国现行的633学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5 学制的实行还要考虑到划分学段的必要性,质量标准的确定性,教育条件的可行性,学制使用的时效性等等。
3 结合泰勒课程原理理论谈谈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泰勒在其“八年研究”(The Eight Years Study)的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4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4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4个基本的环节,这4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各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教育经验和组织教育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检验和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开发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规范。因此,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开发的核心。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在八年研究的实践基础上,于1949年发表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书中就开发课程与教学计划提出了4方面的问题,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提供什么样的经验可以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经验,怎么确定这些目标的出现。这四方面是具有内在逻辑顺序性,确定目标最重要,因此又称为目标模式。
泰勒的学生塔巴在此基础上又将课程编制扩大为八部模式,诊断需要-建立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检查平衡顺序
课程开发是通过精心策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并通过实施和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活动的总称。
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确定开发原则-了解相关需求-研制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4.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有价值的人。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管理者,学生的本质是发展中的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中心论,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中心论,强调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发展是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教师要从关心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终身学习发展三方面来完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 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高级人才。更富创造性,更加成熟化,更有适应性,更具个性化。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冒险精神,充满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发展。
3.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体制,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批判。
5 简要评述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
现代教学理论基本制度的形成是通过不断斗争实现的,其中一条基本线索是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在18世纪到19世纪,核心问题是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问题。二者的分歧在于在理性发展的前提下,怎样理解理性发展及侧重于发展理性的什么方面,属于理性内部争论。 实质教育论强调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的知识,在课程上要求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主,知识积累过程,主张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懂科学技术的人。“形式教育”形式教育论强调培养心理能力,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以人文学科为主。提高人的内在心理官能,使潜在官能成为真实心理能力的过程,主张采用最有训练价值的学科来进行训练,培养心理能力健全的人 此次争论的意义在于现代教学培养的现代人,要有知识,有能力,既懂自然科学,又懂人文思想,了解实际资料,又要通过理性,掌握事物本质,从而达到理性能力健全的人。从其积极方面看,丰富和深化了现代教学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尤其是理性发展目标。从其消极方面看,二者都没有对人施以真正全面的理性教育,各自偏执造成了理性发展的缺陷。 6、评述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
答:1、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1)科学主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人的理性发展,重视认知、记忆、判断、推理等理性因素在教育中作用。
(2)人本主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人的本能、需要和人格发展,重视人的态度、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2、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目的论
(1)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发展人的认知。
(2)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人”。
3、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课程论
(1)科学主义教育的课程论强调科学课程和经验课程在发展人的理性中的作用,主张实施学术课程,重视学科课程。
(2)人本主义教育的课程论:强调经验课程、体验课程、情意课程在促进人格养成、个性发展、自我实现中的作用,主张实施学术课程、体验课程、自我实现课程等平行课程体系,每类课程中都包括认知课程、体验课程、情意课程等并行课程目标。 总之,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有其局限性:科学主义以处于严格实验条件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其教育设计和教育实施的基础,把教育过程抽象为纯粹的理性思维活动,忽视了实际教育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定向、激发、维持和协调功能。人本主义恰恰相反,在弥补科学主义短处的同时,舍弃了科学主义的长处。 实际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教育思潮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它们一道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巨龙。河南师范大学的孙士杰的《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我认为是这道题的最好评述。他认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将给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它既反对过去教育中的唯人性论,又反对教育中的唯科学论,避免了因轻实际而造成的空疏无用,或因轻人文而造成的道德、价值、人性的失落。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它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的幸福。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中,人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单纯作为抽象的人和单纯作为现实的劳动者而得到发展和满足。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推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首先在设计教育目标时,坚持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教育目标要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的人道主义”,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蓄、兼长的人。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体验;使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互动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等;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互相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