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
14语文1班 何紫菱 14110702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朗读正确,并且书写流利,理解其意思。
2.正确掌握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能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造句、仿句。
3.从文字中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排比句,并能进行造句、仿写。
2.重点掌握课文中对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描写,体会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在哪里。
[教学难点]
1.作者写作结构顺序的特点与方式,以及这种结构有何优点。 2.课文总体情感感知,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答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学习目标
(1) 认识生字和成语,朗读正确,并且书写流利,理解其意思。 (2)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见到过桂林的山水吗?没有的话大家对桂林的山水感到好奇嘛?(图片)现在呀,我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桂林,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3.生字词学习
(1)现在请同学们先迅速地朗读一遍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不认识或者不懂的字先画出来,查一下放在桌子上面的字典。
(2)在这篇课文里出现了许多成语,现在请大家看黑板,请大家大声朗读上面的成语,每一个读两遍。“波澜(lan)壮阔、水平如镜、峰峦(luan)雄伟、奇峰罗列、危峰兀(wu)立、怪石嶙峋(lin xun)”
3.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桂林山水》,那么老师现在提几个问题。首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桂林的山水呢?其次,在课文中桂林的山水有怎么样的特点?最后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表现出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或者说作者对桂林的山水发出了怎么样的感慨呢?
(2)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老师问的问题,再次有感情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结合全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好,现在请开始朗读课文。
(3)大家都读完了课文吧,现在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段的话,应该分为几段,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说。
(4)刚才有一些同学回答得很好,课文一共分为三大段,那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根据什么讲课文分成三大段呢?这样分又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再次思考一下。
4.结束
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现在大家都清楚明白了文章一共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写总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第三段再次总写了桂林山水这幅美丽好的画卷。
那么,这节课到这里也快结束了,下节课,我将会带领大家仔仔细细地观赏一遍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那么现在下课吧!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能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造句、仿句。
(2)从文字中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2.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生字词和初步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那么这一节课呢,我们就来更细致地了解桂林山水,感受桂林山水美在哪里,为什么作者高度评价了桂林的山和水。
4. 细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还有第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着怎么样的作用?
(2)我们上节课说了,第一段是总写,主要是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的特点,起到引出下文的重要作用,而“甲”字的意思是“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重点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作者为什么说、凭什么
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呢?请同学们结合全文说说看,桂林的山水“甲”在哪里?
(4)大家都说了桂林“甲”在山、水。那么桂林的水与其它地方的水相比又有什么重要的特点呢?作者为什么要把桂林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呢?用了什么手法,又有什么作用呢? (5)“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大家能不能根据这段话仿写一些句子呢?
(6)桂林的水清、静、绿,真是美呀,真让人陶醉其中!我们感受了桂林又清又静又绿的水,那桂林的美还美在哪里呀?(答:山!)那我们再来找找看,桂林的山,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为什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美,美在哪里呢? (7)。“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段文章用了好多成语来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大家用写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到桂林去旅行,回来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桂林的山呢?请同学们写下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待会儿老师叫几位同学起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8)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老师的问题一起思考。
(9)作者先写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桂林的水,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10)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写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11)“这样的山”是指桂林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桂林的水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一下课文,根据老师的朗读自己在脑海里想象一副桂林的山水。
(12)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自己在脑海里浮现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子的呢?
(13)同学们,现在请听老师朗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结合全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5.总结全文
作者从桂林的水清、静、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让大家在脑海中呈现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先是总写“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写桂林的水、山,最后把山和水结合到一起让我们走进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大多数没去过桂林的同学们,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真是美呀!妙呀!
现在,我们结束了桂林的旅行,回到我们的课堂中,这节课也就上到这里了。
6.练习 (1)下课后请大家回去花点时间,根据老师上课时让大家在脑海里浮现的画卷,有方法地去背诵全文。 (2)回去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景色,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
补《桂林山水》的水
1. 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不明白的地方以及自己觉得优美的词句。 (2)作者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且在上节课大家也都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甲”就“甲”在它的山、水。那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并且在课文中找出桂林的水的特点?待会儿老师来提问几个同学来把描写水的特点的句子读出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 细读课文
(1)作者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别的地方水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亲临过大海,大海的样子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2)对呀!大海是波澜壮阔的,是大风大浪的,这样看来桂林的水真的是与众不同呀!作者把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桂林的水相比,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呀?
(生:突出桂林的水的静)
(3)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我们再请几位同学运用比喻手法,加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些描写漓江的水“静”的特点的句子。 (4)大家都见过小河或江水吧?有没有人愿意说说我们平时见到过的小河或者是江水是怎么样子的?
(5)有同学说道,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是很浑浊的,是看不见底的!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漓江的水的呢?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6)漓江的水有静、又清,真的是与其他的河水、江水、海水大大地相反!那漓江的水除了静、清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7)作者这里用了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你们讲过绿翡翠是怎么样的吗?如果没有没关系,你们总归看过春天的树、草吧,你们觉得春天的树、草有什么特点呀?(生:生机勃勃)
(8)那你们是怎么看得出来它们充满的生机的呢?(生:它们长得翠绿!) (9)没错,但是漓江的水比春天的树、草还要绿!这下你们该知道漓江的水的“绿”有多“绿”的吧!
(10)我们再来根据板书,不看数书本,来带着感情来背诵课文中描写漓江的水绿的特点。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1)我们再仔细看看这段话,清、静、绿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了漓江的水呢? (12)我们闭上眼睛,请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假装我们坐在一条小船上,我们划着船桨,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向前移动??
(13)“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们看到了眼前漓江的水怎么样?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4)你们觉得漓江的水美吗?(生:美!)作者说它“甲天下”你们觉得说得对不对呀?(生:对!)
3.过渡 (1)“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们抬头看到了桂林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景色呢?(生:桂林的山)
(2)我们划着小船,一抬头就看到一座座拔起而起的山,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