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一修辞方法
就是双关。
作用: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 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现代文阅读练习:
玫瑰树根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种,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坷,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勉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黢( )黑 思忖()
2、文章第二段运用了 比喻 修辞方法。请用此修辞方法来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3、整篇文章用了 先抑后扬 手法,即一开始先借细流的口来贬低玫瑰根的丑陋,后来用“卑贱”的树根来应答,最后又点出“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的分外美丽。”
4、文中最后一段横线处可以填写什么句子才能体现文章的主旨呢?请试写一句话,不超过20字。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5、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
我们要学习像玫瑰根一样甘愿付出、默默奉献的人的高尚和伟大。
墙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喜欢上它了。我爱它的寂静,爱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②以后,每当我踯躅在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 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生命的音符。但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乏味而自问: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翱翔在苍茫的大空。 ④有一天,这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小径变成了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然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地区。墙越来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⑦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有时,你以为最美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因素。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正如杀人是一种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一堵不必要的墙,在墙
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外估计别人的闲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在这僻静的小径里,无须建起一堵高高的墙。
1、文章通篇运用了 对比 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突出有墙和无墙的利弊,从而凸显主题 。
2.文章标题是“墙”,落笔却从“小径\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先写 “小径\为后文铺垫。作者写踯躅在小径上的心旷神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无“墙”的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3.文中所写的“墙\有哪几种?作者持什么态度?试加以简要概括。 答案:“墙\有两种,即有形的“墙\、无形的“墙”。在作者看来,有形的墙既是“自然的破坏者”,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既“庇护人类”,又“纵容罪恶”。对无形的“墙”,作者表示了深恶痛绝的态度,认为它是“多余的障碍物”。因为它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使人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势必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仇视和纷争。
4.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有两处给“墙”用了相同的修辞语,但语序不明,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答案:第一处“厚厚的”是为了强调把人与自然隔开。第二处“高高的”是为了与上文“无法跃过那堵墙”照应。
4.下列对此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以行走在小径上所看到的“墙”为审美对象,曲折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无“墙”的心灵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B.作品文笔摇曳,表达方式灵活,开头以议为主,在出现了一堵墙后,则改为以叙为主的方式。 C.“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生命的音符。”这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生活哲理。 D.文章对“有形的墙”与“无形的墙”的评述,是全篇的重心。相比较而言,对“有形的墙”评说比较透彻,对“无形的墙”的评说则较简单,给人的启发不够。
E.托尔斯泰曾说:“只有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墙”的立意正是出于“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因而它是一篇富有思想价值的文章。
答案:A、E (B开头以叙为主,隐议于其中;C不是通感,而是比喻;D有形之墙与无形之墙的评述都启人深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