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
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46例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采取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并与同期44例行传统美国标准大骨瓣开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清醒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显微手术组术后恢复良率(ADLⅠ~Ⅲ级)明显高于骨瓣组(P<0.05),两者血肿清除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关键词】 脑出血;高血压性;底节区;显微手术;小骨窗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30%~40%,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程复杂、致死致残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我们采取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BGH)并与同期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HBGH患者90例,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组(微创手术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32~72岁,平均54.3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6~8分16 例,9~12分15 例,12分以上15例;大骨瓣开颅并去骨瓣减压手术组(大骨瓣手术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31~70岁,平均52.3岁。术前GCS昏迷评分6~8分15例,9~12分19例,12分以上10 例。2组患者基底节区脑出血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血肿分型及血肿量根据Mizukami方法分型[1,2],其中小骨窗显微手术组限局型20例,壳核锥体束型17 例,壳核锥体束脑室型 9例;大骨瓣开颅组限局型 18例,壳核锥体束型16例,壳核锥体束脑室型10例。血肿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2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①均有高血压病史,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明确,血肿量30~120 ml;②年龄<72岁;③术前格拉斯哥评分6分以上;④发病距离手术时间为24 h以内;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出血;⑥不伴有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
1.3 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 早期手术可有效阻止或缓解这些病理变化的发生,及早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使脑功能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2]。90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均于发病后24 h内实施手术,显微手术组头皮切口位于外侧裂颅骨投影线上,结合头颅CT确定血肿位置及离侧裂皮层最近的层面,以此为中心作一约5~8 cm直行切口,切开头皮后达颅骨并用铣刀铣一直径约3 cm大小骨窗,切开硬膜后,在显微镜下自外侧裂中后部近额侧锐性分开蛛网膜,经过侧裂或额叶皮质无血管区,分离出一个长约2 cm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