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

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2:54:50

狗、鸡、骆驼等动物俑、双人首蛇身俑、执盾武士俑、文吏俑等;铜器有铜编钟一套(16件)、铜编磬一套(20件)、风冠1组、铜灯10件、铜豆等;还有青釉辟雍瓷砚和白玉璋各1件。青铜编钟、编磬是迄今国内唯一的隋唐时期的实物。 人骨和牙齿鉴定为年龄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老年女性个体。 通过出土的高等级文物,结合文献记载与人骨鉴定的结果,判断M2墓主人是隋炀帝夫人萧后。

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萧后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的最后埋葬之地,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

隋炀帝墓的发掘,为研究隋唐高等级墓葬形制提供了实证资料。

隋炀帝墓的最终确定和出土的一批高等级文物,为研究隋唐时期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

隋炀帝墓的发掘,丰富了扬州城遗址的内涵,有利于促进扬州城国家大遗址的保护利用。

原标题: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 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

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甘孜州石渠县文化局对石渠县境内的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工作,陆续在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位于石渠县的长沙干马乡和洛须镇,分别为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洛须村石刻,总计石刻17幅,取得了重大收获。新发现的石刻群保存状况良好,题材丰富,包括五方佛、大日如来像、菩萨像、度母像、古藏文题记等,皆是吐蕃时期流行的典型题材和内容,图像特征符合吐蕃时期的典型风格,并发现吐蕃时期题刻。

须巴山石刻群是此次新发现重要的文物点,现存石刻13幅,皆为吐蕃时期遗存,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一处,题材内容包括古藏文题记和佛教内容图像。第1幅和第11幅菩萨和飞天分别着吐蕃贵族服饰并戴高筒帽,是吐蕃佛像图像本土化的典型特征。第7幅古藏文石刻是现今保存完整、极为珍贵的佛像赞颂诗。难能可贵的是题记中发现两处提到“赞普赤松德赞父子”及“由卓玛勒贡书写”等内容,借此可明确须巴神山石刻群的施造人为卓玛勒贡,始凿时间为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公元730-797年)。因目前发现的藏区早期摩崖石刻或造像的资料较少有明确纪年信息,为文物遗存的断代带来一定难度,其中仅西藏昌都地区仁达摩崖造像和青海玉树贝纳沟文成公主庙的摩崖造像等较少文物点有造像题刻能够准确进行断代,是图像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准。因此四川石渠县须巴神山石刻群的发现尤为重要,是研究吐蕃时期佛教图像和古藏文的重要资料。

因青海玉树、西藏江达县、察雅县、芒康县等地吐蕃石刻的分布情况,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把唐蕃古道的走向转移在金沙江流域,但是关于其具体走向仍存在资料空白,此次石渠县洛须镇新发现的白马神山石刻群、洛须村石刻加上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的照阿拉姆石刻,为唐蕃古道沿金沙江流域的走向提供了确切的资料证据。同时位于雅砻江流域的大型石刻群须巴神山石刻群的发现亦把唐蕃古道的走向指向了雅砻江流域,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线索。

2013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对石渠新发现的吐蕃石刻进行了复查,对石刻的题材内容、断代和价值进行了准确的认定。故宫博物院的藏传佛教专家罗文华研究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古藏文专家熊文彬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青藏高原考古专家张建林研究员和席琳博士以及我院从事美术考古研究的王婷参与了此次复查。

经过现场复查,专家们一致认为:石渠县是四川省首次发现成片吐蕃时期石刻的地区;石渠县成为我国现存已发现吐蕃时期石刻分布较密集、数量较多的县;石渠县新发现的石刻群丰富的古藏文题记,能够准确断代,为吐蕃时期佛教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的资料;石渠县吐蕃石刻的大量分布使其成为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为研究吐蕃时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史、唐和吐蕃关系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乐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 乐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张文江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2013年3-11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龙窑遗迹2座、灰坑10个、灰沟1条、道路遗迹1条,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重达数十吨。

发掘表明南窑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堆积最深超过5米,规模宏大,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其保存规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内同类窑址中罕见。

南窑遗址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储料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连成一片,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都能够再现和复原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

在南窑村窑山北部散布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东西最宽200米、南北最长153米,地表可见13条明显隆起的脊状堆积。经勘探得知,每两条隆起的脊状堆积之间分布有一长条状龙窑遗迹,总计有12条,由中心最高点向东、北、西呈扇形分布。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窑头方向为北偏东30°,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整体水平长78,斜长78.8,宽1.6-2.4米,残高0-0.6米,靠近窑头前16米的窑床坡度较平缓,为10°;后段略陡,为13°。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推断该龙窑是使用竹藤类材料起劵,用泥糊砌,采用支座垫烧青瓷的中晚唐时期龙窑。龙窑长达78.8米,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窑室内多处部位保留排列整齐的原始状态的装烧坯件的支座,对于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窑量提供了重要资料,为研究南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探索南窑的烧造工艺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史提供了依据。 该龙窑至少经过5次修补,窑底有5层烧结层,部分窑墙可见5层窑壁,尤为独特的是,该龙窑早期烧造时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中所不见的。

考古研究证明,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青瓷窑场,具有长沙窑风格,兼具洪州窑、越窑和河南鲁山窑的特点,部分产品具有外销的性质。产品多数采用明火烧造,少量高档产品采用匣钵先进工艺,制瓷技术高超,烧造水平一流,生产的瓷器质量精致,造型典雅,艺术性高,烧制技法和装饰艺术富有特色,有的技术走在同时期窑场的前列。

瓷器釉色种类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瓷,以青釉瓷为主。器物造型端庄,器形丰富,大者雄浑,小者精巧,有双系瓶、小瓶、执壶、盘口壶、罐、碗、腰鼓以及器盖等,以碗、盘、双系瓶居多。还发现了人面埙、茶碾、瓷权、砚滴等罕见的器物。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形硕大的大碗,有可能是为满足胡人所需而专门烧造或订烧的,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夹耳罐、穿带壶等具有重要断代意义的器形。夹耳盖罐是公元800年前后的新产品,是随着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而出现的,是海上陶瓷之路兴起的标志性产品。

考古证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史有两千多年。然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是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的窑业遗存。此次发掘的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而且丰富了景德镇地区陶瓷文化的内涵,为探讨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瓷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业和青釉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南窑窑场的兴起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烧瓷资源和地处环鄱阳湖以及东西南北大交通线等综合因素;是唐代多民族国家繁荣富强、多文化因素融合的结果;是瓷都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搜索更多关于: 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狗、鸡、骆驼等动物俑、双人首蛇身俑、执盾武士俑、文吏俑等;铜器有铜编钟一套(16件)、铜编磬一套(20件)、风冠1组、铜灯10件、铜豆等;还有青釉辟雍瓷砚和白玉璋各1件。青铜编钟、编磬是迄今国内唯一的隋唐时期的实物。 人骨和牙齿鉴定为年龄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老年女性个体。 通过出土的高等级文物,结合文献记载与人骨鉴定的结果,判断M2墓主人是隋炀帝夫人萧后。 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萧后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的最后埋葬之地,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 隋炀帝墓的发掘,为研究隋唐高等级墓葬形制提供了实证资料。 隋炀帝墓的最终确定和出土的一批高等级文物,为研究隋唐时期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 隋炀帝墓的发掘,丰富了扬州城遗址的内涵,有利于促进扬州城国家大遗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