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全课教案
创建时间:2012-1-26 17:48:00
阅读小说要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就必须正确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指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情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叙述顺序 作用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倒叙 结构上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内容上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2、探究问题: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 畅所欲言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日之时,丈夫死亡),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孟春之时,被卖改嫁),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过年时) 阿毛被吃。D、(迎春之时,一命归天)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结局: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① 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② 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如: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
5
创建时间:2012-1-26 17:48:00
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中间又一再地写祝福,可见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祝福》,与其悲惨遭遇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③另外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五、作业布臵:
1、思考: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考查叙述手法,小说的叙述顺序】? 2、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考查人物形象】?
板书:祝福
1、《彷徨》:
2、宗法观念、封建礼教【“贞节”观念强烈、提倡“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3、剖析病态社会【作者是怎样剖析这个变态的社会的——是通过祥林嫂一生
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剖析地主阶级和封建思想文化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叙述手法。2、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3、分析祥林嫂死因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上堂课的作业:1、思考: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考查叙述手法】? 2、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考查人物形象】?
二、情节结构特点
6
创建时间:2012-1-26 17:48:00
1、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故事情节的分析上看,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种叙述方法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它的作用是:
(1)结构上:设臵悬念: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为读者设臵了一系列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避免平铺直叙:叙述的一般顺序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倒叙打破了一般有新意,避免俗套,所以这样“避免了平铺直叙”。
?
(2)内容上:形成对比,突出主题: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矛盾的尖锐,突出了文章(反封建)的主题【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本文哪一句在结构是起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或是显示了由倒叙转为顺序标志的句子】?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一句。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三、探究综合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一)本文综合多种手法来塑造祥林嫂形象(揭示她遭遇的过程)。 1、第一种手法:肖像描写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三处肖像描写有何变化:
衣着饰物 脸色 7
眼睛 精神状态 创建时间:2012-1-26 17:48:00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终前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脸色青黄,但顺着眼 袄,月白背心 两颊还是红的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脸色青黄,只蓝夹袄,月白背心 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消尽了悲哀人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的神色脸上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瘦削不堪,黄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中带黑, 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2)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再次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更加悲惨,乞讨无路,已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再三受到摧残,精神已麻木,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来揭示这个造成悲剧的结果。
3)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总起来看,几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表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迷信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们来看看鲁迅是如何刻画祥林嫂的眼睛的。
找眼睛……………………论特点
初次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次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