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地球表面形态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地球表面形态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2 23:34:55

高考 地理 历史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4.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流水溶蚀作用特点、喀斯特地貌及其分布。甲、乙两景观都是石林地貌,二者都是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甲景观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喀斯特(石灰岩岩溶)地貌;乙景观分布于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属于石英砂岩地貌。甲景观是化学风化和流水机械剥蚀形成的;而乙景观是物理风化和流水机械剥蚀形成的。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石林、峰林、石芽等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椰林分布于热带地区。

答案:3.B 4.C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据此完成5~6题。

5.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6.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B.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解析:第5题,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

高考 地理 历史

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层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第6题,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组成砂页岩层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答案:5.D 6.B

7.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接触变质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解析:选D。籽料产于河床中,因此籽料磨圆程度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流水侵蚀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进行的。

1.下列关于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全部来自地球内部 B.外力作用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力量 C.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D.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解析:选C。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它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到雕塑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2~3题。

2.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 )

高考 地理 历史

A.甲、乙 C.丙、丁 3.甲处( )

①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 ②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谷 ③地质条件适合开凿隧道 ④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 C.②③

B.乙、丙 D.甲、丁

B.③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为单斜山,故属于倒置地形的是乙和丙。第3题,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断层,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和开凿隧道;甲处地貌是谷地,该谷地是由于断层构造上地壳破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2.B 3.D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曲流典型 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 C.河流流量更大,水流湍急,水力丰富 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5.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为( ) ①冰川侵蚀 ②地壳隆起 ③侧蚀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

B.①③⑤

高考 地理 历史

C.③④⑤ D.③②⑤

解析:第4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B对。侧蚀作用差异不大,不是另类之美的原因,A错。流量大,水流湍急,不易发展成蛇曲,C错。地壳断裂下陷,缺少柔美,D错。第5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增强,⑤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形成过程顺序是③②⑤,D对。不受冰川侵蚀、断裂下陷影响,①④错。A、B、C 错。

答案:4.B 5.D

6.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C.坡向

B.土壤类型 D.物质组成

解析:选A。修筑梯田主要是改变山坡的形态,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1.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答案:C

2.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右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考 地理 历史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4.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流水溶蚀作用特点、喀斯特地貌及其分布。甲、乙两景观都是石林地貌,二者都是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甲景观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喀斯特(石灰岩岩溶)地貌;乙景观分布于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属于石英砂岩地貌。甲景观是化学风化和流水机械剥蚀形成的;而乙景观是物理风化和流水机械剥蚀形成的。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石林、峰林、石芽等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椰林分布于热带地区。 答案:3.B 4.C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