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地球表面形态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地球表面形态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3:36:16

高考 地理 历史

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形成千姿百态的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3)二者区别

①风化作用可以理解是没有速度和动能的,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而风力作用是有速度和动能的,风力侵蚀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②参与风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水、空气、生物等,而参与风力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风。 ③风化作用是“大块变成小块”,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但它仍与母体在一起;风力侵蚀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它使这些碎石从母体上剥离下来并被搬走了。

(4)图解冻融作用

2.磨蚀作用与球状风化的区别

(1)磨蚀作用是侵蚀作用的一种。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撞击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棱角被磨圆。岩石或矿物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冲刷、滚动、撞击,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称为磨圆度。与冰川相比,流水和风力作用的磨圆度更好。

(2)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3.沙丘地貌相关信息解读与获取

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干燥沙地表面。如图,静止沙丘的堆积层理表现为从下向上的不断堆积。移动沙丘的堆积层理表现为顺着盛行风向形成的前后堆积。无论是静止沙丘还是移动沙丘,其缓坡为盛行风的迎风坡,陡坡为盛行风的背风坡。

高考 地理 历史

4.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溶蚀作用的区别

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流水 侵蚀 作用 和溶蚀作用等。冲蚀作用是指水流的冲蚀使河岸崩塌,带走泥沙、石砾。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磨蚀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也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圆度增大;细粒的粉砂、粘土则被悬浮下输 溶蚀作用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过程。当水流水 溶蚀 作用 中含有CO2时,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在易溶岩区(如石灰岩区)溶蚀作用尤其明显。流水溶蚀是化学风化和机械剥蚀。流水的冲蚀和磨蚀是机械剥蚀,是纯水力的机械冲击。 5.流水的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和侧蚀 (1)溯源侵蚀:因水流冲刷作用,沟谷河床受冲刷部位的物质被侵蚀剥离,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称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随着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分水岭逐渐变窄,高度随之降低。如果分水岭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相同,则分水岭的高度降低,而其位置不发生移动;如果一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超过另一侧的河流,则随着分水岭高度的降低,其位置会向着溯源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一侧移动。溯源侵蚀在河流源头和河口地段最为明显。

(2)下切侵蚀:流水下切是指河流河道在基岩中的垂直切割。河谷下切侵蚀还受侵蚀基准面和地质构造运动的控制。

(3)侧蚀作用: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靠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

(4)三种侵蚀作用的区别

河流的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和侧蚀作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

高考 地理 历史

侵蚀作用 特点 对沟谷 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源头方 向的侵蚀 沟谷向源 头加长 下切侵蚀 垂直于地 面的侵蚀 沟谷加深 侧蚀 垂直于两侧 河岸的侵蚀 沟谷展 宽、弯曲 6.河曲的凸岸与凹岸的区别 河曲又称曲流,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河岸凹入的部分称为凹岸,凸出的部分称为凸岸(如图)。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

7.根据水系形态判断地形

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流流向可以反映地势高低。河谷是河水长期侵蚀的结果;河谷地势比两侧低。因此,根据水系形态可以判断地形特征。如图,放射状水系体现的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征;格子状水系体现的是山河相间的地形特征;向心状水系体现的是中心低、四周高的盆地地形。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存在差异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水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020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高考 地理 历史

1.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 ①板块张裂 ②板块挤压 ③风力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答案:D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解析:选A。本题考查风化作用的理解与应用。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是生物参与使岩石破裂变碎,属于生物风化作用。暴雨后形成众多地表径流,径流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最有可能是河床的差异侵蚀造成的,即某河段河床抗流水侵蚀能力差,其侵蚀速度比上游河段快,经过河水的长期差异侵蚀,河床在连接处形成陡崖,河水飞流而下,形成瀑布。干旱区岩性软硬不一,从而导致风力吹蚀的差异性,结果形成了许多层状墩台,形如城堡,称风蚀城堡。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3~4题。

④流水侵蚀 D.②④

3.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考 地理 历史 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形成千姿百态的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3)二者区别 ①风化作用可以理解是没有速度和动能的,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而风力作用是有速度和动能的,风力侵蚀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②参与风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水、空气、生物等,而参与风力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风。 ③风化作用是“大块变成小块”,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但它仍与母体在一起;风力侵蚀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它使这些碎石从母体上剥离下来并被搬走了。 (4)图解冻融作用 2.磨蚀作用与球状风化的区别 (1)磨蚀作用是侵蚀作用的一种。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撞击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棱角被磨圆。岩石或矿物颗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