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
1
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重难点) 3.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重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 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 第一课时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2
时候还专门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造 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来探个究竟。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3
二、整体感知 二、合作探究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词语,感悟朗读语气节奏,了 解课文内容。 要求:(1)边听边给生字、生词做记号。(2)给段落 标上序号。(3)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4)了解 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表达的思想 感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合作预习检测、展示。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我国伟大 的____家、____ 家、____家,代表作:小说集 《______》, 散文集 《____》等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 )、掳( )、惶急( )、疮疤( )、 诘问( )、惧惮( )、粗拙( )、憎恶( )、 (3)解释下列词语。 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 4、用三言两语概括本文内容。(学生自由发表说概括的内容)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内可以自由讨论。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