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大连24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生物科试卷
学校:大连二十四中学
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一、选择题(共40小题,50分。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 1.关于激素和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 B.都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C.都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都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说法,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不等交换,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5.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物种组成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6-8题)。
6.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生物类型”是指________。
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基因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7.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8.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为敏感性生物类型,那么在原来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与敏感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A.无敏感性个体 B.抗药性个体多于敏感性个体 C.无抗药性个体 D.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
9.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10.人类遗传病种类较多,发病率高。下列选项中,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 A.抗维生素D佝偻病 B.苯丙酮尿症 C.猫叫综合征 D.多指症
11.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分成两类,一类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另一类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分别与正常人婚配,总体上看这两类遗传病在子代的发病率情况是 A.男性患者的儿子发病率不同 B.男性患者的女儿发病率相同
C.女性患者的儿子发病率不同 D.女性患者的女儿发病率不同 12.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B.生物所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都是有利的 C.自然条件下,生物的突变率是很低的
D.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3.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 A.F1,基因出现重组 B.F1,性状开始分离 C.F2,性状开始分离 D.P,基因开始分离
14.张某家族患有甲病,该家族遗传系谱图不慎被撕破,留下的残片如图
现找到4张系谱图碎片,其中属于张某家族系谱图碎片的是
15.下列关于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模拟运动时,血糖含量及激素分泌情况属于物理模型建构过程 B.模拟吃饭后,血糖含量及激素分泌情况属于概念模型建构过程 C.模拟活动结束后,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D.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既有物理模型又有概念模型
16.光刺激15分钟导致肾脏功能障碍的小鼠体内水分向细胞内液转移,引起细胞水肿。这种情况发生在神经细胞时,将会引起嗜睡、烦躁、昏迷等,其原因是 A.神经细胞神经递质合成减少 B.神经细胞内电解质浓度降低 C.神经细胞质膜上递质受体减少 D.神经细胞质膜上离子通道数量减少 1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反射活动过程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
18.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19.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的高低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20.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形成突触小体 B.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位 22.高处坠落造成人高位截瘫(颈椎损害),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 A.大小便失禁 B.触觉完全丧失 C.躯干冷温觉丧失 D.躯干痛觉丧失 23.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B.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24.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D.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25.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促性腺激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
2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7.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学习是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C.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瞬时记忆加以注意可以形成短期记忆
28.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B.脑干有维持生命必要的呼吸中枢 C.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D.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29.下列关于内环境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B.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C.在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 D.是多细胞动物体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 30.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A.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 C.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子
D.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31.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I,EcoRI,HindⅢ以及BglⅡ的辨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黏合?
A.BamH I和EcoR I;末端互补序列—AATT— B.BamH I和Hind Ⅲ;末端互补序列—GATC— C.EcoR I和Hind Ⅲ;末端互补序列—AATT— D.BamH I和Bgl II;末端互补序列—GATC—
32.菊花的紫花和白花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紫色(R)对白色(r)显性。现克隆到控制紫色的基因R,如果打算利用上述材料开展研究,那么下表选项中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将R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大量表达紫色蛋白 生产紫色蛋白用作染料 33.现有小B 某紫色植株与纯合紫花植株杂交 判断基因型 麦种质资
C 将控制开紫花的基因转入其他植物中 改变受体植物花的颜色 源包括: ①
D 用紫色杂合子的嫩芽组织培养获得纯合子植株 用于育种 高产、感
病; ②低产、抗病; 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不可行的是
A. 利用①、②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获得c
34.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 B.果蝇(XXY)可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C.OY果蝇最可能是因为其母本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D.果蝇的性别取决于Y染色体是否存在 35.人类常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盆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 A.都是纯合子 B.都是杂合子
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36.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过程利用了花粉细胞的全能性
B.a-h过程中细胞内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d-e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D.不考虑突变,c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37.下列关于常见激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
B.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抑制女性排卵的口服避孕药
C.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随肠液运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D.抗利尿激素—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分重吸收
38.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得到一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
B.该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 C.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 D.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可能不需要氨基酸甲
39.下表是某患者血液中激素水平检验报告单的部分内容,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检验名称 结果 单位 参考范围
98.5 pmol/L 9.01-19.5 甲状腺激素 0.09 pmol/L 0.35-4.94 促甲状腺激素
A.患者的细胞代谢速率高于正常水平
B.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可能是缺碘造成的 C.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 D.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人高
40.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下降后逐渐恢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