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摘要:地震是一种目前难以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作为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研究和工程设计中, 应从整体宏观的观点出发, 综合处理好建筑功能、技术、艺术、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等几方面内容, 从而创造出更加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高层建筑。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概念设计抗震计算
地震是一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 而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之间, 历史上全国除个别省份外, 都发生过里氏6 级以上地震。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及各类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 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统计的巨大损失。为了努力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 减少经济损失,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条文, 并强制规定设防烈度为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地震的危害巨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抗震研究中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是一项重要内容,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和非线性静力分析法是目前常用抗震分析方法。
针对结构非线性反应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法(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经历了从建立在层模型或单列梁柱模型上的方法到建立在截面多弹簧模型上的方法,再到建立在截面纤维滞回本构规律的纤维模型法,这使得模拟的准确程度不断提高。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一系列数值方法来建立和求解动力方程,从而得到结构各个时刻的反应量。但对地震特点和结构特性的假设,使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其主要价值是用来考察地震作用下普遍的而非特定的反应规律,以及对抗震设计后的结构进行校核分析,评估其抗震性能:非线性静力分析法(pushover)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但它将反应谱引入了计算过程。其根本特征是用静力荷载描述地震作用,在地震作用下考虑结构的弹塑性性质。它的基本思路是先以某种方法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对应的目标位移,然后对结构施加竖向荷载,并将表征地震作用的一组水平静力荷载以单调递增的形式作用到结构上,在达到目标位移时停止荷载递增,最后在荷载中止状态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判断是否可以保证结构在该地震作用下满足功能需求。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1、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人们常常看到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既然在不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所受的破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