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觉功能的临床测量
调节功能的临床测量
调节:眼的晶状体屈光焦力根据视觉需求发生改变的现象。
一、调节幅度(AMP):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为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 检测方法(移近法):
1、被测者配戴全矫眼镜,近用瞳距,开启近用灯;
2、在40cm处放置近十字视标或注视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单个视标; 3、从远到近移动视标,速度为1cm/s,直到视标模糊为止,退回到最后能看清的位置就是调节近点,近点距离的倒数即为调节幅度;
4、单眼分别检测,而后双眼检测;
5、若在综合验光仪上测量则应加13.5mm;若被测眼不能分辨40cm近视标,则证实其调节幅度不足2.50D,可先置入+3.00D球镜,测试完毕后,将测得的调节幅度减去+3.00D即可。 最小调节幅度 15-0.25ⅹ年龄
二、调节反应(BCC):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人眼将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根据反应量是否精确分为调节超前、调节滞后和正常调节反应
检测方法:
1、置入被测者全矫处方,近用瞳距,关闭近用灯;
2、在40cm处放置近交叉视标(BCC视标),先关闭双眼,然后迅速同时放置±0.50D交叉圆柱镜;
3、询问被测者所看到的十字交叉线中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横线清楚加正片,竖线清楚加负片,迅速调整镜片至横竖一样清楚;
4、横线清楚为调节滞后,竖线清楚为调节超前,正常值+0.25D-+0.75D;
三、调节灵活度:指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时所做出的反应速度,即测量调节变化的灵敏度,调节刺激在两个不同的水平交替变换,在调节刺激每一变换后,当视标清晰时立即报告,计算每分钟的循环次数。 检测方法:(镜片切换法)
1、被测者配戴全矫眼镜,使用±2.00D的双面镜(翻转拍); 2、在40cm处,或在病人习惯的阅读距离,视标相当于0.6或最好视力的上一排视标(多为20/30视力表);
3、初始将+2.00D放眼前,翻转到-2.00D开始计时,清晰后再次翻转到+2.00D,再次清晰后为一个周期。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 4、先测单眼,再测双眼;
5、正常测试结果:单眼每分钟翻转12个周期,双眼为每分钟翻转8个周期;
6、注意事项:视标大小、翻转镜度数、检查距离都会对结果有影响,应按照标准条件来检查;连续测量3次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建议观察此差异,有临床意义;分别注意正镜片和负镜片的速度,如正负镜片速度不同则测量顾客相对调节。 四、负相对调节
检测方法:
1、置入被测者全矫处方,近用瞳距,开近用灯;
2、将近用视标放置于40cm处,嘱被测者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
标;
3、双眼同时加正镜片,直至找到最后能看清楚的度数,所增加的正镜片的量即为负相对调节。
正常值:负相对调节 +2.00D±0.50 五、正相对调节
检测方法:
1、置入被测者全矫处方,近用瞳距,开近用灯;
2、将近用视标放置于40cm处,嘱顾客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3、双眼同时加负镜片,直至找到最后能看清楚的度数,所增加的负镜片的量即为正相对调节。
正常值:正相对调节 -2.50D±1.00
调节功能检查的顺序:负相对调节→BCC→正相对调节→Flipper→Amp(先放松再紧张)
集合功能的临床测量
集合:双眼视轴的夹角根据视觉需求发生改变的现象。 一、远水平眼位(Von Graefe法)
1、在综合验光仪上置入被测者全矫处方,远用瞳距;
2、让被测者轻闭双眼,将旋转棱镜转到视孔前,右眼放置6△BU(分离镜),左眼放10△BI(测量镜);
3、视标为单眼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单个视标;
4、让被测者睁开双眼,问其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下,一个在
左上;
5、让被测者注视右下方的视标,用余光注意左上方的视标; 6、逐渐减少左眼的棱镜度,直至被测者报告上下两个视标垂直对齐,记录此时左眼前棱镜的底向和度数; 正常值:-1±2 二、远距离水平融合范围:
1、在综合验光仪上置入被测者全矫处方,远用瞳距; 2、投放远视标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 3、双眼前置旋转棱镜,0位于90方向; (1)先测水平负融合,即散开功能
4、嘱咐被测者注视视标,当视标分开两个以及重合为一个时立刻报告; 5、双眼前同时以2?/s的速度逐渐增加底向内(BI)三棱镜,直到视标变为两个,为破裂点;
6、再以相同速度逐渐减少底向内(BI)棱镜,直到两视标恢复为一个视标,为恢复点;
7、记录水平负融合功能的破裂点、恢复点 (2)再测水平正融像,即集合功能 8、将双眼前三棱镜度数恢复为90方向0位
9、嘱被测者注视视标,当视标变模糊,分开两个以及重合为一个时立刻报告;
10、双眼前同时以2?/s的速度逐渐增加底向外(BO)三棱镜,直到视标变模糊为模糊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