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文学教案
儿童文学教案
学好《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作品是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重要内容,学好它,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更好找工作;有利于培养教育亲人、后代,亲近儿童。
《儿童文学》这门课的目标:
不仅要会欣赏和评论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要会教,还要能够修改和创作改编一些儿童文学。
要求:认真听讲,多看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结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品来看。
参考阅读书目:1、王晓玉主编《儿童文学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每册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3、《中外优秀儿童故事选》(上、中、下);3、选读一本中长篇儿童小说(如《男生贾里》);4、安徒生童话集;5、伊索寓言。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目标: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理解儿童文学的含义,掌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了解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念和范围
一、“儿童文学”的含义 1、儿童: 3—15岁 2、文学:
情感、文采、语言作品(文学是语言艺术: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
3、儿童文学: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儿童文学的范围
1、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范围较广,不一定专为儿童创作) (1)民间口头文学(《牛郎织女》) (2)一些蒙养读物
(3)“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 (4)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篇章 2、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读物,为啥? (1)按读者对象分:
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 2、按体裁分:
诗歌(儿歌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请看课本目录,你认为哪些是重要的?)
第一章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美学特质:艺术品性(审美方面的特征)
1
1、纯真
纯洁真诚。 2、稚拙
稚气而拙朴,如小万卡的信,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 3、欢愉
喜剧性、趣味性、幽默感,欢快轻松(不沉重,没有血腥味)。 4、变幻
充满幻想,奇异而富于变化。 5、质朴
自然、纯朴,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1、儿童文学的功能
2、小学审美教育的原则
(1)直觉性原则(不经过抽象逻辑思考)-不能太深奥; (2)非功利性原则(不是为了能受到表扬、能考高分而学);
(3)情感性原则(以情感人):教师的、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情感)。 3、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 语文教育
4、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A、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
B、为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材料。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A、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 B、激发自身创造力和生命力。
5、儿童文学在小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培养; (2)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本章小结:这一章重点掌握儿童文学的含义(抓住“专为儿童创作”、“适合他们阅读”、“独特艺术性”、“丰富价值”四层含义)及其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的美学特征。 课外作业:去图书馆查找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下次课提问)
教学后记:一定要通过强调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突出儿童文学的趣味性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章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教学目标:理解儿童作家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 教学时数:4课时
2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家
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一)独特的精神气质——拥有童心、与儿童亲缘; (二)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 儿童文学作家
二、小学教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的心理、思想,素材丰富。 局限:容易重教育主题,而缺审美眼光。 三、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 (一)儿童写作的历史和现状
古:骆宾王《咏鹅》、白居易、王勃
今:刘倩倩《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见《作品选》37页) (二)儿童写作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自然率真、丰富多彩的文学风貌,更加坦诚、大胆表达思想感情。
意义:满足了表现欲,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文学表现能力。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读者
一、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
1、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 2、成人读者出现的原因
(1)身份、职业需要(为了引导、帮助儿童读者); (2)天性喜欢儿童、儿童文学。 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
1、生理层面: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儿童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以生理上的感觉和快感为基础的。
2、心理层面: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都会渗入文学能力结构。 3、文化层面:从自然行为走向审美的文化实现(自然
4、文化差异:东方与西方。
四、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与儿童文学 (一)儿童的年龄特征
1、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见38页) 2、儿童时期(3-15岁)
幼儿期(3-6):口头语言能力发展快、形象思 维; 童年期(7-12):书面语言、抽象思维、自我意识; 少年期(13-15):向成人过渡。
(阅读方法介绍:38页倒数第二段,分三个层次)
3
(二)儿童年龄阶段的适应性 1、儿童文学
幼儿文学: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游戏化、音乐性、美术性,更多纯真和稚拙的美。 童年文学 少年文学
2、为什么儿童文学具备明显的年龄阶段适应的特点,而成人文学却不具备? A、儿童读者文学能力常变动、重新建构;
B、呈现同步的年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时间轨迹)。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应该抓住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征,给儿童文学的创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课外作业:说说儿童读者的特殊性怎样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征,它们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教学后记:注意让学生思考儿童与成人有哪些不同。
第三章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故事性。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故事性
一、故事性与儿童阅读 1、故事情节:
作品中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的循序发展、环环相扣形成故事情节。 2、故事性:
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性质。(故事一定要有故事情节) 3、儿童的阅读为什么尤其注重故事性?
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
二、故事性的构成 (一)“故事元”与“矛盾体现物”
1、故事元:基本故事,是故事发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体。 2、相同故事元可以有不同的故事。 3、故事元与情节的区别:
故事元可以是没有个性特征的,它只不过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活动而产生的中心事件;而情节却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它运用其构成的最小元素细节对中心事件进行演绎。 4、“矛盾体现物”:即道具,用以推动情节的展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火柴,《跳水》中帽子,《风筝在天空飘》中的风筝等。)
(二)传奇性与意外性(离奇曲折、不同寻常):
利用偶然、巧合、夸张、超常的形式、幻想等手段来达到。 (三)完整、连贯、生动、曲折
完整:发生、发展、转化全过程(即有头有尾)。 连贯:节奏紧凑,不松散(无大跨度的跳跃性)。 生动:令人难忘,引人入胜。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