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的怪石有趣。)
2.观察第一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给你的印象怎么样?如何理解“秀丽神奇”?
3.“尤其”一词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这一句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强调了怪石的有趣;是全文中心句,对全文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学习二、三、四、五自然段。
1.分别指读课文,看作者每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怪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怪石的特点的。用笔画出各段中的比喻句。
2.观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形状、环境。说它是“仙桃石”的原因是什么? 3.观看第三幅图。课文中哪几句说猴子的样子?“翻滚的云海”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能理解吗?“猴子观海”中的“海”是什么海?
4.自读第四自然段,理解“远远望去”“真像”等词语说明什么。 5.观察第四幅图,说说“金鸡”是怎么形成的。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又告诉我们哪些奇石,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这些奇石的样子吗?这一段与二、三、四、五段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读课文。
二、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哪几种奇石,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课文略写了哪几种奇石? 三、辅导课后2、3题。 四、指导背诵三、五两段。
1.背诵方法:先读熟,再一句一句地背,背过一句,再背第二句,背过前二句再背第三句。用这种“滚雪球”的方法,会很顺利地背下来。
2.检查验收,背诵好的,当堂练习默写,鼓励背诵全文。 五、作业:用几句话写一处景物,要写出特点。 附:板书
猴子观海 一动不动 望 翻滚 仙人指路 伸着手臂 巨石 2、黄山奇石 仙桃石 像大桃子 金鸡叫天都 金光闪闪 ······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我觉得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处理得比较好。本堂课训练重点是读懂得并列关系一段话(即第三段)。我教学第三段中,注重指导学习学法提示,先让学生自学学法提示,然后师生共同运用学法去读懂课文,最后为弄清这并列段的结构,我又安排了这样二环节,用“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三块奇石任选两块说成一个并列段。通过以上几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列段结构在学生脑中清楚形成了。课题理解的训练、字词训练、听说训练在本堂课中都属于常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也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明白孩子长大了应当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道理。 2、认识汉字15个,会写8个生字。 3、练习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读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在朗读中了解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课件:火车开了,大家背着行囊去旅游;草原一望无际,牛马撒蹄奔走;天空湛蓝,鸟儿四处飞翔。
2、他们靠什么去旅行?人、马 脚 鸟 翅膀
3、出示一棵树,一棵花,那它们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
1、根据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 2、同桌互读,取长补短。
3、四人合作,由小组长检查读的情况,并填写记录卡。 4、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抽学生认读。 三、学习课文
自学1、轻声读,课文有几小节?2、读自己喜欢的小节,每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组内交流:孩子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他们是怎样离开妈妈的? 组长汇报,教师小结 四、发散思维
同学们,植物妈妈还有什么办法?
①甜美的果实让人和动物吃后,种子不被消化排出体外,落在地上,就会生根发芽。 ②风儿会吹柳絮、杨花。③蓖麻、栗子也穿着铠甲。??
小结:植物真是神奇呀,希望大家以后要细心观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诵读
1、想像练读。同桌练读,取长补短。2、教师范读。学生倾听,学习技巧。 3、情感朗读。指名朗读,交流情感。4、同学评读。朗读评议,再次体验。 5、小组赛读。小组比赛,升华情感。 六、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2、同桌互相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朗读这首诗,读出一定的语气。 二、学习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掌握识字规律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黄色卡片(会认):植物已经牛羊准备娃娃山洼豆子炸开不信粗心
红色卡片(会写):已经牛羊准备甲信
2、学习记忆字形(1)利用熟字和偏旁学生字。已经准备辛甲
(2)重点分析生字羊:象形字。老师出示图片,帮助分析字形。豆:笔顺 甲:田字出头 3、指导书写
三、巩固练习1、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生字,口头组词。2、读课文。
板书设计:
长大 四海为家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纷纷出发 苍 耳 铠甲 皮毛 田野、山洼 豌 豆 太阳 蹦 跳 教学反思: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2、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 枝 记 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1、读题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还可以教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课后“我会填”。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教学反思:
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