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最新全面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最新全面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2 19:43:17

精品文档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6.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7.“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8.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八、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1分)

2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3 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运用 细节描写,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和友人在

.

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精品文档

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侧面写出了离愁别绪。 4.归纳本文的主旨。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九、卜算子⑴·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⑶。时见幽人独往来⑷,缥缈孤鸿影⑸。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⑹。拣尽寒枝不肯栖⑺,寂寞沙洲冷⑻。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可以说,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怨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以及处境的真实写照。

7.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

析。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

精品文档

8主旨归纳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十、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营造了寂寞、苦闷、凄清的环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3.归纳本文的主旨.

这是陆游的咏怀之作。虽写梅花的遭遇,却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通过赞颂梅花花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3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精品文档

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陆游笔下的“风雨”还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

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伯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5.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6.归纳本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十二卖炭翁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炭车压过留下车辙印,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出卖炭翁的勤劳。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句诗运用了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宫使”仗势欺人,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的形象。 3、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诗人运用外貌描写和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来写“伐薪烧炭”的艰辛。

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来卖炭翁衣着单薄但又希望天气寒冷能买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