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石塔河中心小学位于郧西马安镇西北端,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近年来,生长在郧西马安的“杜郎口中学”的郧西自主教育模式风生火起,2013年11月,马安镇石塔河中心小学课题组围绕“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对处于农村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定突破,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要求未来公民教育更具有创造性和智慧性,学校教育责任在于唤醒被启蒙者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上进思想和自主创新能力。良好素质的公民在法律上是自律人,在生活里是自主人,在学习中是自觉人,在精神方面是自信人。培养自学能力,能促进小学生思维积极发展,形成良好学习品质,发掘个人优势潜力,形成独特智慧力和创造力将来奉献于社会。纵观世界名家名人,小观生活善者,无不以自学为先导,自主上进为内趋力,成就自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国内优秀教师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落实。
2、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
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二、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课题研究缘于对教师研究叙事中提到的教学现象的深刻反思。
(一)现象
【现象一】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上午,课间,我正在教室里与同学们谈论着。忽然,一名女生跑进教室,掩着口,忍不住笑出了声。我见了很好奇,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着说:“A班老师在对‘空’讲课呢。”我一时弄不明白,疑惑地望着她。听了下文后,才知道A班老师压堂了。下课时,她从窗口望去,发现老师在前面认真地讲,学生却在下面干什么的都有,等于对“空”讲课。她看了觉得很好笑,便忍不住了,笑着跑回来宣讲。
【现象二】 那是午休时间,我在班里与同学们闲话。不经意间谈到了学习、理想等话题。谁知,学习非常优秀的中队长却说:“考上大学就好了,就不用学习了。”这份真情的流露,让我很诧异。难道这么优秀的学生也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吗?难道他并没有体验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吗?
【现象三】 一位学生曾在毕业作文中真实地流露了自己的心声:“在小学的生活里,我是多么希望长成一个大人,不然天天学习,快把我活活累死了……”
分析与思考:
看到教师叙事中提到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记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就是说,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解释和告诉。如果我们教师目中无人,在教学时不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也就真的等同于对“空”讲课了。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把培养和谐发展的健康的人作为目标,学生不被当作灵动的生命,而是考试的机器。整天进行机械般的应试训练,这能不让孩子们感到学习生活的枯燥乏味吗?能不让孩子们对学习生活感到倦怠、絮烦和劳累吗?
学生为什么学得这样累,这样苦?其实我们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都是学生被动学习造成的。
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哪里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又是何时何地怎样丧失的呢?
通过与家长谈话和对课堂进行观察,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流失,学习能力的丧失主要原因有:
(1)在学习这个非常个性化的劳动中,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虽然现在的家长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了,但对教育并不是真懂,所以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能站在哲学的高度,从思维方法上启发、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而是直接告诉孩子结果,帮助孩子单纯地做题,完成学习任务。而在学校教师也因繁忙只是简单地就知识讲知识,掌握
知识本身成了目的。不能站在哲学高度,从思维方法上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知识所承载的思想文化精神传承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人。这样学生不但没有了思考的机会,思考的权利也被不知不觉地剥夺了,而且学生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也淡化了,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要也就不强烈了,上进的动力也就不足了。时间一长,学生也就懒于思考,不会思考,只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就不复存在了。
(2)大量的、重复性的课业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消磨殆尽。这些重复性的机械训练式的课业,因缺少新鲜感、挑战性,消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磨顿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学生完全是在厌倦中被迫完成学习任务的。由于没有兴趣,缺少了注意的投入,也就没有了记忆,学习效果不好成为了必然。
第三,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时间。在家家长教,布置学习任务;在校老师教,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整天都在为完成任务而忙碌,整个的被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还谈什么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而缺少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就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折磨与践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预期目标 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3、有效教学理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