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年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和答案
故选B。
(4)萘熔化经过的时间为:25min﹣10min=15min。
故答案为:(1)使萘受热更均匀;慢;(2)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3)B;(4)15。
25.(8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
(1)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 缩小 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移动光屏,直到 光屏上的像清晰 为止。
(2)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最主要的一条优点是: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 < S2(选填“>”、“=”或“<”)。 (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观察实验。发光体位置不变,取下光屏,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会看到发光体的像吗? 不能看到 ,眼睛靠近凸透镜,是否能看到像? 不能看到 。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是否能看到像? 能看到 。(填“能看到”或是“不能看到”)
【解答】解:(1)由丙和甲比较可知,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清晰的像为止。
故答案为:缩小;光屏上的像清晰。
(2)这种发光体的亮度大,成的像更清晰,同时其形状规则,利用方格纸更容易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故答案为: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由图知: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
第21页(共23页)
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此时,当物距不断增大时,像距会无限的靠近一倍焦距,但永远达不到一倍焦距处,因此物体向左移动的幅度要大于像向左移动的幅度;所以,当发光物体放置在b点时,物像之间的距离会相应的增大; 故答案为:<。
(4)因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是实像,成像点在凸透镜的右侧;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而且像是正立的,放大的,感觉物体被拉近了。所以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能看到像。 眼睛本身就相当是一个凸透镜,发光体成的像相对于眼睛来说,就是一个物体,这时由于物体离眼睛这个凸透镜太近,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不能在我们视网膜中成实像,所以看不到。眼睛向前靠也看不到,原因是物体(发光体的像)与视网膜在同侧,而凸透镜不能在物体的同侧成实像。 故答案为:不能看到;不能看到;能看到。
26.(6分)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
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横粱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粱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 左 (选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和空烧杯的质量是90g。 (3)如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161.6 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 52 cm3。
第22页(共23页)
(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2.61 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 大 。
【解答】解:(1)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粱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左调。
(3)由图知,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m=100g+50g+10g+1.6g=161.6g; 水的质量为:m水1=161.6g﹣31.8g﹣90g=39.8g, 此时水的体积为V水1=
=
=39.8cm3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 此时,杯中水的体积V水=
=
=52cm3;
1﹣V
(5)由题意知,鹅卵石的体积等于加入水的体积,则V=V39.8cm3=12.2cm3; 鹅卵石的密度ρ==
≈2.61g/cm3。
水水
=52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所加砝码少,测量水的质量偏小,水的体积偏小,根据ρ=知密度测量的偏大。 故答案为:(1)左; (3)161.6;(4)52;(5)2.61; (6)大。
第23页(共23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