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文学类论述类文本江苏各大市模拟卷典型题例和解题方法总结

2016年文学类论述类文本江苏各大市模拟卷典型题例和解题方法总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2 19:38:39

★《纸》13题 高三语文周练试卷2016、1 七、筛选、归纳和概括内容要点

答题规律总结:

1、审清题干,把握概括要求;2、理清文章思路,寻找答案区域;3、搜寻关键词句,根据要求转换或整合。 重要提示:

①若有概括的要求,就不能照抄阐述性的、记叙性、描写性的文字,要找出概括性的语句,或者自己归纳概括。利用好原文概括性语句是一条捷径。 ②根据要求搜索相关区域,不要遗漏要点,要全面。

③注意合理分点,尽量分点作答。为防止遗漏,分点时要注意给相关文字切分层次,要注意过渡性的语句。

④原文有些语句要做整合、转换、概括的处理,才能与提问角度一致。归纳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要简明扼要。《月夜》最能体现这一要点。 题例:

●2015江苏高考题 《比邻而居》 12题

◆《2016年南通市一模》 《达古的春天》 13题、15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 《芥子之中的灯》14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 《人生树下》13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四)》 《宁古塔》 12题 ◆《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生活》12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 《谁说春色不忧伤》13题 ★《纸》12题 高三语文周练试卷2016、1 ★《农具之锈》12题(2015年12月三校联考)

★《月夜》第12题 《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 2015、11 ★《静穆之园》12题C16 ★《西敏大寺》15题 ((B09))

★《迟行》第13题 《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光阴》14题 《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状态提升规范练习》 ★《变奏的乡愁》13题 C14 ★《静穆之园》12题 C16 ★《阳关月》11题 C19

八、引用的作用

引用的作用,答题时可以参照语段的作用分析,此外引用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可以印

证作者的某一观点,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章可读性。各种不同的引用,作用略有差异

名人名言,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古诗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让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丰富文章的内容和内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人士的生平事迹:让文章富有真实感,引发读者的兴趣。

九、题目含义或内涵探究,题目作用分析题

(1)题目的含义或内涵的探究

1、注意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由前向后,搜索信息,概括与之相关的要点。要全面准确。 题例

◆《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检测》(4月27日周三考试) 《灯》12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 《芥子之中的灯》15题

5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 《谁说春色不忧伤》14题 ★《变奏的乡愁》15题 C14 (2)题目的作用

1、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契合文章内容。(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或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和寄托物,能更强烈地抒发感情,表现深刻的思想。 4、具有象征意义,意蕴深刻;或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思想感情) 5、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阳关月》12题 C19

十、全文构思艺术分析题

答题角度有

①主旨和中心的表达:侧面表现,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象征,深刻的哲理表达的形象化做到深入浅出等等。 ②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材料选择的角度。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若有双线索要指出哪两条线索。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如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文章的谋篇布局如详略安排等。倒叙和插叙的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 ③表现手法(文章整体性的手法),如对比烘托,欲扬先抑,铺垫蓄势等。 ●2015江苏高考题 《比邻而居》 14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七)》 《谈月亮》14题

★《迟行》第13题 《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水乡戏台》14题 《2015年高三散文类文本状态保持和效果检测练习》

十一、人称运用变化的作用

人称运用变化类题目建模: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检测》(4月27日周三考试) 《灯》13题

十二、探究文本的意蕴、情感取向(倾向)题

1、整体感知文本,寻找探究对象(文中的人、事、物); 2、理清对象关系,确定探究角度;

3、根据探究角度,联系文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或作品蕴含的道理(哲理、启示)。

解题提示:思考此类题目,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要依据文本,适当引申,考虑能否指向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题例: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四)》 《宁古塔》 15题 ◆《综合测试卷(一)》 《大山深处的织女》 15题 ★《农具之锈》14题(2015年12月三校联考试卷) ★《静穆之园》15题 (《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三)》)

6

★《为什么要流走》15题 (《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静穆之园》15题 C16

十三、艺术手法分析题

方法指导:

1、要指明文章用了哪种或哪些艺术手法 2、结合文章具体阐述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

3、从描摹景物特点,刻画人物,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题例:

★《为什么要流走》12题 (《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 《月夜》第13题 《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 2015、11 ★《光阴》12题 《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状态提升规范练习》 ★《静穆之园》13题 C16 ★《你为什么要流走》12题 C18 ★《阳关月》11题 C19

2016年小说解题方法总结和典型题例

一、环境特点概括,环境描写作用、寓意探究题

①环境描写作用探究

1、概括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特点

2、环境给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如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 3、情节上作用,如点题,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4、人物形象上的作用:衬托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形象

5、主题上的作用:用隐喻的手法暗示作品主题,深化了文章的什么主旨 6、以景作结,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最后一节) 题例:

●2011江苏高考题 《这是你的战争》 12题 ●2012江苏高考题 《邮差先生》 11题

◆《南通市2016年二模》 《苦命人》 12题 ◆《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检测》(4月27日周三考试) 《灯》12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六)》 《老兵客栈》 15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 《表的喜剧》 13题 ◆《综合测试卷(一)》 《大山深处的织女》 14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五)》 《养鸭人》12题 ★《陶虎臣》12题 B04 ②环境描写寓意探究

而“寓意”侧重于景物描写暗示的主题的发掘,要抓住景物中的意象,发散思维。 示例:“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夕阳爱情》)

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4分) 《夕阳爱情》 ①描写夕阳、晚霞美景,照应文题,深化主旨。②盘缠的葡萄藤象征父母间无法割断的感情。③金黄灿烂的麦穗隐喻父母在晚年收获爱情。④以景物描写收束全文,表达了“我”对父母晚年相依相伴的欣慰之情。(4分)

二、情节作用、合理性分析题

7

(1)情节作用题:先要概括情节的内容,要注意分点概括,不要遗漏;再抓住它与上下文内容上的联系分析它情节上的作用,如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再分析它内容上的作用,如暗示作品主题,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要答艺术效果,如增加小说吸引力,使得读者产生更多审美愉悦等等。

各个位置的段落作用:参阅散文讲义

注意:有时问题中指定答“对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就不要写对情节的作用。 题例:

●2011江苏高考题 《这是你的战争》 11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 《凤凰眼》 12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五)》 《老兵客栈》 12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 《林中遇险记》 13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 《林中遇险记》 14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 《孤独的庄稼》14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五)》 《养鸭人》14题

★《预演》12 A02 ★《李十三》12题 《高三语文周练2015.12》 ★《于是之》12题 A01 ★《陶虎臣》13题 B04 ★《河上柳》12题 B06

(2)情节合理性:从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更有力地表现主题几个角度分析。

三、把握细节中感情题

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联系人物的境遇,联系世态人情、民族文化心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可以多从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这个细节主人公有什么目的等角度去思考;要注意揣摩语句的关键词,注意分析其多层指代意义;要注意圈出语句中暗示性的词语;感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要注意写全思想感情,分点作答。 题例:

●2011江苏高考题 《这是你的战争》 12题 ◆《南通市2016年二模》 《苦命人》 14题

★《于是之》13题 A01 ★《主教工作》12题 B07 ★《山之子》12题 C17

四、人物形象、性格、作用分析题

先总体概括:人物是什么时期、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身份),要能概括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然后分开来说有哪些具体的性格特点,要在文中细细寻找,尽可能答全。“简要分析”需要联系文本相关情节并对情节做概括,“简要概括”只要写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词语或短语(多是形容词性的、修饰性的)参阅《2016届高考散文解题方法总结和典型题例》

作用分析从人物形象的归纳入手,分析对衬托其他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题例:

●2012江苏高考题 《邮差先生》 11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 《凤凰眼》 14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六)》 《老兵客栈》 13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 《表的喜剧》 14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 《林中遇险记》 13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 《孤独的庄稼》12题 ★《李十三》12题 《高三语文周练2015.12》 ★《于是之》14题 A01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纸》13题 高三语文周练试卷2016、1 七、筛选、归纳和概括内容要点 答题规律总结: 1、审清题干,把握概括要求;2、理清文章思路,寻找答案区域;3、搜寻关键词句,根据要求转换或整合。 重要提示: ①若有概括的要求,就不能照抄阐述性的、记叙性、描写性的文字,要找出概括性的语句,或者自己归纳概括。利用好原文概括性语句是一条捷径。 ②根据要求搜索相关区域,不要遗漏要点,要全面。 ③注意合理分点,尽量分点作答。为防止遗漏,分点时要注意给相关文字切分层次,要注意过渡性的语句。 ④原文有些语句要做整合、转换、概括的处理,才能与提问角度一致。归纳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要简明扼要。《月夜》最能体现这一要点。 题例: ●2015江苏高考题 《比邻而居》 12题 ◆《2016年南通市一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